无知的艾等于害不要因为艾灸毁了你的健康

近日,患者**背部大面积红肿、痒痛。是怎么回事呢,该怎么办呢?

患者**,大面积熏灸后出现红肿、痒痛

灸法,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相对安全、简便的特点,故而针灸界素有“针捷灸稳”之说。

然而,临床灸法、灸具若使用不当,不但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甚者可能危及生命,由于当代文献对此论述不多,灸大夫就灸误的几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引起临床针灸家及使用者的重视。

1并非所有痈肿、热病适合艾灸

艾灸作为一种治病刺激方法,有其一定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盲目使用,有可能因误用灸法而致变证,古今医家对此多有论述。

医圣张仲景认为灸法以热治病,外感热病以火灸之则犯实实之忌,可致诸多变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就有7项条文涉及到太阳病灸误导致火逆等变证。诸如“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1]等等,诸多记载明示后人伤寒太阳证不宜灸法。

再如,外科痈疽疖肿,古人多用灸法,然而并非所有痈肿皆宜灸治,如《神灸经纶》云“痈疖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若少阳分野尤不可灸,灸之多致不救,亦有因灸而死者,盖虚甚,孤阳将绝,其脉必浮数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挡火气,宜其危也。”[2]《外科精要》亦云:“脑疽及颈项有疽,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行。”[3]

古代医家还认为某些部位或腧穴是不可妄用灸法,否则也会出现变证。艾灸头部及眼部穴位需特别注意。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针灸文献中关于艾灸导致变证的记载较之于古代要少得多,这与现代艾灸临床使用灸量较小、艾灸效果观察方法不一等多种因素有关。

2谨防重灸导致晕厥

针灸临床,以针刺导致晕厥为多,其实晕灸在临床亦有所见,清朝吴亦鼎所著《神灸经纶》一书中载:“(病人)或着火眩晕者,神气虚也,仍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与饮之,以壮其神。”[2]详细记载了晕灸产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今人也有晕灸的报道。由上可见,医生在施灸时也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以便预防晕灸的发生或对晕灸患者予以及时处理。

3艾具选用不当等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古代对过敏反应认识不清,历代文献中未查见艾灸导致过敏的记载,本世纪首例报道见于七十年代。

例4:一30岁女性患者,妊娠8个月,两下肢轻度浮肿,胎心音正常,臀位。每日晨晚做膝胸卧位20分钟。翌日晚,患者自用艾卷灸至阴穴20分钟,约1小时后,自觉胸、背、四肢搔痒,至翌晨眼睑、口唇、面部皆浮肿且痒,胸背腰及四肢发生风团样丘疹,搔痒。拟诊为急性荨麻疹。予中药三剂并停止艾灸后症状消失。至夜间患者又自灸至阴穴,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且较前更重,并有胸闷,呼吸困难、外阴部肿,排尿困难等症。予中药六剂后症状消失。此种症状两次发生都为艾灸所引起,且无其他可疑过敏。[4]

此例患者艾灸以后出现呼吸困难,小便不利,显示艾灸导致过敏反应症状严重,临床应予注意。

鉴于以上几种变证情况,灸大夫认为灸法作为中医治疗方法的一部分,首先离不开辨证施治这一根本大法,另外,对灸法与灸具的选择也需要慎重。

图中:患者**正是由于大面积熏灸出现了过敏现象。患者看医生后,在医生建议下,停止使用大面积艾灸疗法,同时服用中药。症状消失。

参考文献:

[1]张机.《伤寒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吴亦鼎.《神灸经纶》·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

[3]汪机.《针灸问对》·上海科技出版社。

[4]高忻洙,等.《针灸意外及其防治》·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灸大夫艾灸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guanxingbianmi.com/bmzl/6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