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书时代明灯耀太行
——写在《长治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
茫茫大海之中,历经风雨的航船,即使在暗夜也能找到方向,因为默默矗立的灯塔闪耀着光亮,指引着航向。
巍巍太行之巅,有那么一群人,日复一日永远行走在路上,他们叫记者,“跟党走、意志坚;爱人民、旗帜鲜;扬正气、见胆肝;勤笔耕、乐奉献”是他们不变的信念。
光荣与梦想,让他们不忘初心;
责任与担当,使他们勇敢前行。
年4月4日,《长治日报》迎来了创刊70周年。徐徐回望:“七下八上”办报路,数易其名改报头。六次扩版添新秀,九更社址逐潮流。穿过历史的长河,看这一路风霜,一代又一代的长治报人心中的光荣与梦想、责任与担当愈加清晰明亮,“太行明灯”这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更显熠熠闪光。
于是,在这淡淡的春风里,不忘初心、勇敢前行的时代乐章又一次奏响,并更加澎湃激荡。
春风吹绿了柳丝,阳光叫醒了花香。春光明媚的日子,正是出发的好时光!
在风云激荡的历史洪流中我们坚守一颗心
牢记使命永远向前
当今天您翻阅着这期尚留有墨香的精美报纸时,一定和我们一样,为这张报纸走过的风雨历程而心潮澎湃!
相信,若干年后,当这期报纸已经泛黄走进历史,依旧会绽放着独特的魅力。
如同今天,我们依旧要去探寻这张报纸的源头一般。
长治市郊,老顶山下的金口村,并不出名。但对于《长治日报》来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年8月,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反动派趁机抢夺胜利果实,长治被蒋、阎匪军占领。
同年9月,我刘邓大军根据毛泽东主席“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指示,挥师上党,打响了灭亡蒋家王朝的第一枪,历时1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长治宣告解放,新中国的第一座城市建立。
此时的长治,百废待兴,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创办一张报纸,用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便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彼时的长治并不太平。年3月17日和20日,蒋匪军飞机两次轰炸长治。
此刻,在金口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正有一群人在为新中国第一座城市的第一张党报创刊而忙碌着。
年4月4日,《长治日报》的前身——《长市导报》诞生了。
这张迎着硝烟和炮火,诞生于太行山这片红色土地上石印的小报,自然而然地拥有了她独有的红色基因,“跟党走、为人民”成了她天然的属性。
“上党从来天下脊”。自然馈赠给了这片土地太多的神奇与秀美,而历史则赋予上党盆地太多的开拓和探索的意义。
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神农教种等众多史前神话传说的生发,至今都令人心驰神往;三国分晋、长平大战金戈铁马的背影,每当回首,总使人感叹不已;抗日的烽火使太行太岳真正成为民族的脊梁,千沟万壑化作杀敌的好战场,为中华民族的不屈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著名的上党战役作为伟大的解放战争前奏,是那样的惊心动魄,而又张弛得当。
紧接着,“10个老社”的试办开创了中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先河,著名劳模申纪兰成为全国一至十二届人大代表的唯一,白衣天使赵雪芳荣获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长治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相继荣获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中国曲艺名城等。这一切,都为上党盆地的这方水土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荣光。或许没有人会去留意,见证这一切的《长治日报》源头何许。但作为开始,这张叫《长市导报》的小报却是新中国城市党报中的先躯和开拓者之一。
如同她的诞生一般,一路坎坷始终伴随着这份新中国的第一张城市党报。
《长市导报》开始为旬刊,发行一年后,于年4月16日即被停刊。这年夏天,长治地区经过著名的“鹿家庄整风”后,《长市导报》于7月17日复刊,由旬刊改为周刊。
年长治市建制改为“长治工矿区”,《长市导报》便于9月更名为《工矿建设》。两年后,年8月,长治又恢复市的建制,《工矿建设》停刊。这一停就是6年,直到年6月,《长治市报》以四开四版周三刊发版。年5月31日,《长治市报》出版了期后再次被叫停。
3年后,年6月16日,《长治市报》复刊。接下来便是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了。《长治市报》厄运难逃,被查封、夺权,导致年1月24日停刊。年1月25日,《长治市报》再次复刊。不幸的是,到了年3月11日又一次停办。
年,“文化大革命”走到了尽头。这年元旦,《长治报》与读者见面。这张小报又走了8年,到年元旦,《长治日报》正式出版。
《长治日报》从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又走了9年多时间,年9月21日,第一张对开《长治日报》正式面世。
当然,《长治日报》从先期的石印、铅印,到现代化的激光照排、轮转胶印、CTP制版、塔机印刷,也同样穿越了漫长的时空,直到年12月16日才终于“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年,再次进行技术革新,引进CTP直接制版机,更换塔机设备,实现了全彩印刷。
新世纪以来,《长治日报》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年8月1日创办了《上党晚报》,扩版了各具特色的周刊,使之旗帜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读者更加喜闻乐见。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予《长治日报》更多的使命。年,《长治日报》迎来了“融媒体”时代,新一代报人欢欣鼓舞地以新的平台担负起新的使命,真情传播“长治好声音”,倾情讲述“长治好故事”。
回望历史,几多沧桑,几多豪迈!
创刊、停刊、复刊,70年来,这张命运坎坷的报纸“七下八上”,锻造了长治报人坚韧的品格;
从《长市导报》,到《工矿建设》《长治市报》《长治报》《长治日报》,报头几易其名,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长治报人的艰辛跋涉;
从石印到铅印,再到胶印、彩印;从旬刊到周刊,再到5日刊、周三刊、周六刊、对开日报,直到今天的日报、晚报、新媒体,长治日报的发展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进步;
从金口村出发,到莲花池、上南街锡坊巷、市委机关楼、市委北小楼、市委常委家属院、市委机关四楼,再到长兴中路报社旧址,直到今天进驻新闻大楼,70年来,报社几迁社址,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与时代同行;
……
随着时代的变迁,报人在更替、技术在更新、手段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则是从硝烟和战火中所锤炼出来的红色基因,在风云激荡的历史洪流中坚守的那颗初心,以及一代又一代报人的光荣与梦想、责任与担当。
在日复一日的勤奋笔耕中我们凝聚一个魂
高举旗帜扎根人民
党报就要宣传党的主张,党报必须姓党。“跟党走,意志坚;爱人民,旗帜鲜。”这是《长治日报》的灵魂。
年8月2日,刚刚上任市委书记不久的席小军同志,召集市直新闻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他说:“一座城市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社会风尚来引领,我们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目标,全面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实现长治振兴崛起,就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就必须凝心聚力创优发展环境,坚定信念塑造太行精神。我们长治民风淳朴、好人迭出,‘长治好人’就是一张闪亮的名片。新闻战线的同志们务必要站在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高度,以鲜明的旗帜引领社会风气、鼓舞群众士气,讲好长治故事、传播长治声音、树立长治形象。”
年8月9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刘琳莅临长治日报社检查指导工作。她指出: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肩负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报社的同志们,一定要秉持社会责任,弘扬优良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我市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是殷切的期待,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更是党媒的责任和使命。
随即,《长治日报》率先开辟了“长治好人”“上党公仆”专栏,王怀德、宋雯霞、陈子涵、索文斌、程玉珍、刘科歧等余名爱岗敬业标兵、孝老爱亲模范、诚实守信榜样的名字、事迹、境界、力量,通过记者的笔端,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入市民心灵,学习上党公仆、争当长治好人、打造好人城市,成为长治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时代风尚。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这48个字,高度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而坚持正确导向凝聚发展强大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正是《长治日报》70年来高举的旗帜。
70年,春华秋实,艰辛跋涉;
70年,岁月峥嵘,风雨兼程。
“高举旗帜,扎根人民”始终是《长治日报》一代又一代报人坚定的信仰,坚守的灵魂。
“围绕大局,促进工作”始终是《长治日报》一代又一代报人肩负的使命,践行的标准。
悠悠岁月,70年长河,报人们勤奋笔耕、矢志不渝地为长治改革发展履行着使命担当的同时,更离不开历届市委领导对长治日报的重视和关爱。
仿如昨日。在《长市导报》的创刊号上,长治市第一任市长杨绍曾亲笔题词:“要老老实实反映材料,总结经验。”
年7月,《长市导报》复刊。时任市委书记张大英对每期报纸的中心、主要的新闻都要亲自过目和改动,清样都由他签字后才付印,即便在一个标点符号上的差错也不放过。这位能讲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广东人,至今都被报人深深铭记。
年6月,《长治市报》复刊。出版的这一天,6月16日,当《长治市报》送到正在进行中的市委常委会上时,市委常委们无不感到新鲜和亲切。市委书记王景生久久凝视着“长治市报”四个字,欣慰地说:“总算有了自己的机关报了。”
年7月,《长治日报·晚报版》试办时,市委书记阎爱英,市委副书记常福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史耀清等领导和报社的记者、编辑一起上街卖报,征求读者意见。
年,市委书记吕日周抓办报,更是别具特色。《长治日报》的舆论监督由此声名鹊起,闻名全国,被称为“全国舆论监督第一报”。
《长治日报》作为中共长治市委的机关报,历届市委领导都给予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