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7826.html
题图:珠峰日落
注:本文所有珠峰和西藏的图片,均由登山爱好者拍摄,并非来自《喜马拉雅天梯》。
文:十一郎
这两天,朋友们对电影《喜马拉雅天梯》多有评论,也得知这部影片将于最近走上院线。
作为年参与过珠峰攀登指挥的登山爱好者、作为在西藏从事过10年基层公益的半个“西藏人”、作为曾经在纪录片栏目短暂工作过的前媒体人,说说观感。
我是7月29日看的《喜马拉雅天梯》。那天下午,参加完“戈尔特斯户外梦想实现”的年度典礼,我从鸟巢马不停蹄赶往芳草地卢米埃尔影院,为的就是赶上《喜马拉雅天梯》的内部放映。这要感谢影片的投资方之一“奥索卡”公司、康华老师、大宝兄弟……一一拱手了!
观看电影之前,我确实抱着很高的期望和强烈的兴趣。
首先因为,拍摄对象,是我熟悉的人群;拍摄地点,是我熟悉的场景。
其次还因为,听说主创班子前后拍摄了4年,萧寒、梁君健两名资深纪录片导演,又分别是清华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教纪录片的大学老师。
那种期待,可想而知。
《喜马拉雅天梯》导演之一,萧寒。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看完这部片子,除了很高兴看到了大普布顿珠、次仁桑珠、登山学校、圣山探险公司、珠峰……这些熟悉的人物、机构和场景之外,作为一部纪录片,我只能说:“这么好的题材,买椟还珠了。”
个人感觉,这部片子里欠缺优秀纪录片应有的元素,并且也没有达到我自己心目中合格纪录片的基本要求。大体上,是一部“珠峰风光片+商业登山机构宣传片”吧。
下面假设性地说说,如果我、或者熟悉西藏和登山的纪录片导演拍这样一部纪录片,会重视哪些层面和线索。
一、主题“天梯”应呈现的“生死”线索:
在西藏文化中,“天梯”是一个特有的符号。在藏区我们经常能够在一些山边岩石上,看到白色颜料涂画的梯子。那是生者对逝去之人灵魂的一种祈福,希望他们顺利升天、往生吉祥。这里面,既有藏传佛教的“轮回”概念,也有更古老的、原始信仰中的“升天”概念。
而在影片的主要外景地——珠峰,也有一架“天梯”。这架“天梯”是架设在珠峰北侧传统登山线路海拔米以上、第二台阶处的金属梯子。正是因为有了这架梯子,珠峰中国一侧的商业登山,才能够成规模地开展起来——因为它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北侧传统线路的登山难度,从而使得本片拍摄的主题行为“珠峰商业登山”、主体人群“登山向导和登山客户”、主要机构“西藏登山学校和圣山探险公司”有了存在的前提。
而这架梯子,在年中国人首次从北侧登顶珠峰的时候,并不存在。当年,由于中国登山队是天亮前登顶、下撤的,没有留下顶峰的影像资料,所以曾被国际登山界质疑这次登顶的真实性。质疑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中国人的登山技术,应该无法克服第二台阶这一“天险”。
当然,最后因为一些其他证据——比如带上顶峰的毛主席石膏像等,这个人类第二次登顶珠峰、第一次由北侧登顶珠峰的纪录,才得以获得广泛认可。
年,英国著名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在珠峰第二台阶附近失踪于满天风雪,以至于他们最后有无成为人类首登珠峰的人,至今依然是一个谜。而马洛里在珠峰留下的那句登山名言“因为山在那里”,又恰恰是当今众多登山客户喜欢拿来装扮自己的“玄妙好词”。
到了年,中国队再次攀登珠峰,带上去了一架由5节独立部分构成的铝金梯子,并组装、安放在第二台阶的难点。虽然,这架梯子只有5米长,但却使得第二台阶30米绝壁的难度,大大降低。这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梯子,被称为“中国梯”。
75年这一次登山,有9名中国人顺利登顶珠峰,其中包括著名的藏族女登山家“潘多”。这一年5月,日本的田部井淳子与中国的潘多,分别成为登顶世界最高峰的第一位、第二位女性。也是这一年,由于”中国梯“的出现,使得中国第一次实地测量珠峰高程,取得圆满成功。至今,我们经常使用的“”米,就来源于此。
年,本部影片的被拍摄主体之一“圣山探险公司”,在当年的登山季,组织登山向导送上了一架更长的铝合金梯子,使得第二台阶的攀登难度,再一次大大降低。
年,奥运火炬上珠峰活动,还是以圣山公司为主的向导和协作,从第二台阶取回了30年前的第一架“中国梯”,并放在了”西藏登山学校“在拉萨举办的登山博物馆。
登山,特别是攀登米以上的山峰,总会涉及到“生死命题”,珠峰第二台阶的“中国梯”,恰恰是“珠峰登山生死命题”最重要的“扣儿”。同时,西藏传统习俗中的“天梯”符号,表达的恰恰是“死与再生”的寄托。多好的结合点!
影片中最先出现的大普布顿珠,就有与中国梯相关的生死话题。在年的珠峰攀登中,他是梁群的向导。梁群在第二台阶下,氧气设备出了故障。当时,大普布顿珠毫不犹豫把自己的氧气给了梁群。梁群后来安全登顶返回,成为大陆第一位登顶珠峰的汉族女性。这其中,就有生与死、爱好与职业的考量。再加上,大普布顿珠是全世界少有的几位无氧登顶K2的登山者。这些元素,稍微铺陈一下,特别有利于观众了解米登山、了解这些可爱的高山向导。
如果我是导演,一定会在影片的开始,以“中国梯”作为全片的开场;同时,必然会在影片之中,交待上述故事、织成一条线索。用这些元素和现场影像,把“天梯”、“珠峰”、“商业登山”、“高海拔生死”等话题综合呈现在一起。从而为整部片子的“天梯”标题,做铺垫和点题。
可惜,《喜马拉雅天梯》一片,没有找到这些关键信息。其实,只要稍微跟登山学校、圣山公司那些有经验的向导们聊聊珠峰,就不难发现。以我在曾经的工作经验,纪录片的前期资料收集,一定要大范围、尽可能地寻找相关资料。上述的具体历史故事,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比如,我曾写过一篇《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截止年],发表于年5月《户外Outside》杂志中文版,并在网上被广为转抄。)
《喜马拉雅天梯》一片的主创,最近在媒体上频频讲述着“拍摄了四年”的动人经历。却不知四年间,是没找到、还是放弃了这些线索呢?
年5月的珠峰第二台阶,当年用的还是年架设的第一部“中国梯”——梁群拍摄
年5月的珠峰第二台阶。年架设的第一架“中国梯”(短的)、年送上去的第二架“中国梯”(长的)同时存在。
珠峰第二台阶全景——高飞供图
二、呈现米死亡地带,人与大自然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故事:
虽说,商业登珠峰时代,已经远远不及珠峰探险时代的艰难和危险了。但是,在米以上的空气稀薄地带,能力尚有不足的登山客户,在高山向导的帮助下,还是要面对许多艰难险阻的,并不像影片呈现的那样轻描淡写。
影片主要人物的工作常态,是在极端环境下从事高风险的登山服务。其中的故事性,几乎无需设计,只须做好充分了解。
这方面,《喜马拉雅天梯》一片,对于登山困难的叙述,似乎“矫枉过正”了——对,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某些著名登山客户曾经过度渲染了珠峰商业登山的艰难和危险。但是,《喜马拉雅天梯》似乎又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很少触及登山的真实情景、仅仅是走马观花。
在珠峰攀登这种极端环境下,登山客户必须依靠登山向导,才能保证安全、顺利。那么,这两个人群,是如何面对大山的呢?以及,在整个攀登过程中、特别是在米以上,他们之间又是如何相处的呢?有了这些真实细节,才能够清晰、如实地呈现,商业登山条件下、珠峰攀登中“人与大自然的冲突和张力”、“不同人群的面貌”、“不同人群之间的冲突和张力”等重要线索——否则,影片的这些主人公,就会失去了一半的形象塑造。若是我,一定会着重安排登山过程中的拍摄。
珠峰米营地——高飞供图
珠峰米营地——范范供图
珠峰米营地,藏族高山向导在帐篷内的生活场景——范范供图
珠峰米营地,帐篷内的生活场景——范范供图
珠峰米突击营地——图中左下角雪中伸出的高山靴,是一位遇难者的遗体。
珠峰米突击营地,藏族高山向导平措与夏尔巴向导在帐篷内的生活场景——王秋杨供图
不少登山客户,都是在夜色中通过第二台阶的——年5月,王秋杨供图。
夜间带领客户冲顶的藏族高山向导——扎平供图
接近顶峰
离开峰顶——高飞供图
登顶下撤——高飞供图
登顶成功后,回到米前进营地的藏族高山向导们
当然,导演也可以从技术角度上解释说:“拍摄者无法上到米那个高度,而登山者又无法完成拍摄”。
等等……以我所了解的情况,这个借口完全说不过去。
年5月,央视在珠峰做了11天的登山直播——那是人类电视直播史上的首次创举,做纪录片的,不会不知道。当时,米以上、一直到顶峰的影像,全部是西藏登山学校第一批的4位学员现场拍摄的(那时,圣山公司还不是登山服务主体)。并且,那次还是直播!直播比纪录片的拍摄要求,只高不低。
为此,年初,央视专门安排了登山学校的5名高山向导,进京培训了摄影摄像器材、卫星直播器材的使用。当时,我正好也在。
年奥运火炬上珠峰预演、年奥运火炬上珠峰直播,这两次大活动的拍摄,米以上、一直到顶峰的影像,依然是由从登山学校毕业、在圣山探险工作的藏族高山向导完成的。主办方为此,也对承担拍摄任务的高山向导,做了大量的拍摄技术培训。
这些人才,至今仍然是圣山探险公司、西藏登山队的主力——这两个机构,只需要请登山学校创始人、尼玛局长出面协调即可。所以说,“找不到在米以上拍摄的人”,是不成立的。
年珠峰直播,培训向导拍摄,只有不到3个月的准备时间;年、年奥运火炬上珠峰,培训向导拍摄,最多也就一年多的准备时间。
年9月念青唐拉中央峰攀登中,与登山学校第一批学员中的(左起)扎西次仁、旺堆、大阿旺、小普布顿珠合影。他们四人,都是年5月珠峰直播的高海拔主力摄像。
如果我参与影片主创,又有四年的充足时间,一定在登山之前,针对几个高山向导提前培训新器材的使用(毕竟他们早有基础)、做出素材拍摄的要点要求。我相信,经过有针对性的准备,他们肯定可以从米以上拿回登山故事的素材。
一部以“商业登山服务者”为主要拍摄对象的纪录片,如果缺少了他们在职业方面的故事线索,放到我12年前工作过的纪录片栏目,恐怕连及格线都达不到,直接在栏目内的审片会上就被毙了。
年5月17日,珠峰前进营地那场著名的“二王吵架”现场。
其实,在珠峰米以下、甚至进山之前,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只要认真投入、就不难发现。比如,登山客户到达拉萨后,要与圣山公司签署登山协议,我们俗称“生死状”。而且圣山公司(以及任何合格的探险公司)在选择这些珠峰登山客户时,都会设置门槛——要有米以上山峰的攀登经历等等。这些细节,也会令影片更加丰满。
三、人物的现实生存状态:
在西藏从事过10年的基层公益项目,我深深地知道:不论表面上看着如何特殊、怎样神秘的人物,都离不开“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聚散别离”。这些,是活生生的人物最核心的东西。
作为一部以“人”为主的纪录片,除了高山向导们在登山环境下的情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另一半功夫。
这些年轻的藏族高山向导们,比如影片一开始出现的登山学校总教练“大普布顿珠”、影片中间出现的圣山公司珠峰指挥“次仁桑珠”、还有那些正在登山学校受训的孩子们、那些在圣山公司就职的普通员工(也都是米级的高山向导)……他们在珠峰上决定着别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呢?
如果我是主创,我一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