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天梯十个远方,一个西藏

纪录片有一个很大的实际——他可以让你看到那些你不曾去过的地方。片子里的人,在做你想象中的事,过你想象中的人生,这样的观影体验让你置身事外又仿佛身临其境,从这个层面来讲,纪录片其实是在带你体验另一种的人生,那种你想过却无法实现的人生。

虽然小影没去过西藏,但是十分喜欢纪录片,在看到《喜马拉雅天梯》这一组动图之后,小影突然觉得这才是大荧幕上该呈现的画面。(前方多图预警)

从大本营至峰顶,需要经过六个营地——

珠峰大本营(海拔米)

前进营地(海拔米)

北坳营地(海拔米)

二号营地(海拔米)

三号营地(海拔米)

以及你此生要面对的最大艰辛“”

当然,这只是《喜马拉雅天梯》中展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天梯》的名字来自于藏民们画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当地人称之为“天梯”,并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灵魂通往圣地。

影片的信息量很大,个小时的素材,贯穿始终的藏文化,总结下来,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讲述的只是一僧一寺、一座山和一群人的故事。

故事一:一僧一寺

建于年的“上绒布寺”位于珠峰北麓,距峰顶约20公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

六年前的年,雷建军,喜马拉雅天梯的制片人,因为央视的一个专题节目去珠峰拍摄。在拉萨期间,他去了趟“西藏登山学校”,当时学校一个叫慈陪的学生听说他要去“珠峰大本营”,就请他带些经书给自己在“绒布寺”的父亲。

“上绒布寺”里只有一位独自生活修行的喇嘛,名叫阿古桑杰,他就是慈陪的父亲。雷建军将经书带到了上绒布寺,阿古桑杰接过经书,用手不断抚摸,昏黄的油灯照亮了他的脸。

故事二:一座山

在藏传佛教里,“珠穆朗玛峰”是一个空行母的化身,这个僧人其实是守护着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藏人心中空行母的化身。雪是她的颜色,她的美如雪圣洁,却比雪更加神秘。攀登过她的人都知道,这座山,代表着生死的考验,甚至生不如死的折磨。尽管如此,她仍然是无数人梦境最深处的向往——因为她拥有令人超脱生死的美丽。

《喜马拉雅天梯》可以带你看到这样一种美,这种很多人这一辈子,都不可能亲眼看到的美。

故事三:一群人

在西藏,人们对深山是极度敬畏的,而阿古桑杰又是守护着“珠穆朗玛峰”的僧人,所以对于他来说,登山是带有一点点冒犯的性质的。

奇妙的是,他的儿子却是一名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的出色高山向导,每年在登山季的时候,就带着客户,去登这个山。

这所全球唯一持续招生的登山学校仅面向珠峰脚下的两个县招生——“定日”和“聂拉木”。这两个县城的年轻人,往往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他们从小可能是放牧牦牛,牧民的孩子,然后走进了拉萨,学习登山,最终又成为高山向导,为商业客户服务:为他们修路、搭帐篷,拉绳索,背氧气瓶。

作为影片的主题,这一群人在面对“珠穆朗玛峰”,内心都有所不同。

对于一个普通登山者来说,这可能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梦想,当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这些高山向导,登山可能就是一份赖以生存的职业。而对于僧人喇嘛来说,登山不见得符合他们的信仰。

但是远道而来的倾慕者,他们以自己的脚步丈量雪山的巍峨,亲吻雪山的奇伟,他们不是征服者,他们是朝拜者。不同的内心活动,混合在这样一个时空里,人物、命运、选择、判断、纠结、梦想、激动,各种情绪的综合,正是影片打动观众的地方。

其实对更多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真正的主体是雪山之外的藏地。那个引得无数人迷恋的,与雪山一样美不胜收的圣地。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整记录珠峰北麓登顶过程的片子,制作团队幕后的拍摄辛苦可想而知,但小影觉得这些都不用过多叙述,因为好的片子用自身的画面就可以征服观众,《喜马拉雅天梯》就是这样,他用真实奇伟的大自然让众多“大银幕”实现了自身真正的价值。

本文系知影()整合,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知影

新媒体公司「新知百略」旗下

自媒体「知影」

系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百度百家、钛媒体等知名科技博客作者。

“知影”,从全新的角度认知电影。

商务合作请联系:

长按







































白癜风初期症状有哪些
中科白癜风名医会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guanxingbianmi.com/bmxg/1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