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即将出版的《山野》杂志11月刊)
没登顶过珠峰的藏族小伙索多,和他的客户们同样渴望登顶。极度缺氧后,粗壮的喘息过后,客户一句“能上的都是神”,道出了登珠峰的艰险。
一名西藏登山学校的学生说,听师兄讲,在山上如果手没知觉了,使劲拍打岩石,可以防止手冻伤、坏死,经过试验,手终于感觉到疼了,手保住了。在他平淡的陈述中,透着喜悦与庆幸。
在观看《喜马拉雅天梯》这部纪录片之前,或许人们更多期待的是4K高清摄影所带来的视觉震撼:憨憨的牦牛、美轮美奂的雪山、危险的瞬间......然而,影片所呈现的更多的是藏族人普通而平淡的生活状态,写的是那群西藏登山学校的孩子们的生活。没有看似必不可少的激烈与惊险,没有险象环生的惊心动魄,没有高潮迭起的故事和情结冲突。尽管如此,它依然是一部能引人入胜,让人拍手叫好的纪录片。
《喜马拉雅天梯》是国内首部纪录珠峰攀登全程的4K超高清极限纪实电影,由萧寒、梁君健两名资深纪录片导演联合执导,拍摄制作历时4年,将镜头对准西藏年轻的登山向导,完整记录了珠峰北坡登顶全过程。影片的名字来自于藏民们画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当地人称之为“天梯”,并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灵魂通往圣地,而这些珠峰的引路少年们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有人将当成旅行的终点,但对他们而言,这只是起点与成年礼。影片由凭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获得金马奖的法国剪辑师马修历时一年完成剪辑,本片的音乐是合作过多位格莱美获奖艺人以及全球巨星的国际知名制作团队Mr.Fantastic(神奇先生)操刀。
建于年的上绒布寺位于珠峰北麓,距峰顶约20公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阿古桑吉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将珠峰视作空行母的化身,人类不应当打扰她,但他的儿子却是一名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的出色高山向导。这所全球唯一持续招生的登山学校仅面向珠峰脚下的两个县招生,目的是花四年时间把牧民的孩子培养成勇敢坚毅的高山向导,他们将在每年仅有几天的登顶期到来之前铺路、修保护绳、搭建从大本营到米的所有营地、搬运物资和行李,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客的安全,好让他们不断突破自己,前往独自无法抵达的高处……
据导演萧寒介绍,拍了多分钟的素材,最终只选用了88分钟。在这88分钟里,没有浮夸的表演,没有华丽的特技。即将奔赴重重危险的少年,临行前专程回家看望父母,细心为母亲穿上新衣,祈祷她健康平安;父亲则轻声关照儿子此行要多挂经幡、注意安全,看似轻描淡写,却正是影片的浓墨重彩。
在电影中,你能真切感受到世界屋脊的壮美与危险。雪山、僧人、向导、登山客,极端环境下各种人的不同选择与境遇。金帆、转经筒、绒布寺、诵经文、朝佛、供灯、许愿......多样的宗教器物、古老的祈福仪式,神秘中带有一种令人肃穆的力量。年迈的喇嘛在寺庙中五体投地,默诵经文,虔诚地为珠峰上的陌生人祈祷。
片中,不断出现顶风冒雪蹒跚前行的登山者们。一步又一步看似无聊的攀爬,却是人们通往梦想和灵魂深处的道路。也许这就是珠峰令人向往的魅力所在吧。主角索多登顶珠峰后,亲吻峰顶的那一幕,刻在了我心里。爱的感悟,和喜马拉雅亿万年冰雪一样至纯至洁,穿越天堂,永恒时空。萧寒说,做这样一部片子的目的,是希望电影市场的生态有一点点改变,是片子在带领大家往前走。无疑,创作者是怀有百倍诚意,克服了巨大困难的。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登山的电影,不如说它是一幅徐徐铺展开来的藏族登山文化全景图。影片中,并没有反映登山过程中向导和客户如何克服困难之类的镜头语言,我们能从片中深切感受到的,是少年向导们的忧虑、渴望、思乡与兴奋。深深留在观众记忆深处的,可能是深沉而铿锵的宗教音乐,是向导少年们那纯洁的笑容。
记录片的精髓是真实,导演并不希望在拍摄过程中有过多的倾向性,只是客观呈现,镜头的铺陈也极为克制——导演不希望片子成为风光片,也不希望以过于尖锐的方式去表达。因此,由于生活背景、价值取向的差异,观众必然会有不同的白癫风白癫疯不治有危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