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的纲要。一般而言,表里辨病位的浅深,寒热辨病症的性质,虚实辨邪正的盛衰,阴阳则是统摄其他六纲的纲领。表、热、实多属阳;里、寒、虚多属阴。临床上运用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的关系,作为施治的重要依据。

八纲的内容最早可以见于《黄帝内经》,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张仲景将八纲运用于六经辨证体系。关于八纲的重要记载,如:

《医学六要》:“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

《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又:“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

程钟龄《医学心悟》:“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医宗金鉴》:“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笔花医镜》“表里虚实寒热辨”篇:“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

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它六纲(又称“六变”)的意义。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

1、阴阳

(1)阴证

萎糜不振少精神,形寒肢冷躇卧身,面色苍白白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

舌淡苔白脉迟细,气弱声低证属阴。

(2)阳证

精神兴奋面色红,怕热-凉烦躁生,气粗声高渴饮冷,溺短赤黄便难通,脉大洪数而有力,舌红苔黄热病容。

2、表证

恶寒重兮发热轻,无汗身疼肢如冰,舌苔薄白脉浮紧,荆防败毒散最灵。

发热恶风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银翘加减是主方,治用辛凉解表药。

发热自汗或恶风,脉象浮缓苔不红,桂枝汤善调营卫,表虚服下症必松。

身体疼痛而恶寒,无汗表实证当详,脉象浮紧苔薄白,辛温解表麻黄汤。

3、里证

形寒肢冷尿清长,面色苍白大便溏,脉多沉迟舌淡白,附子理中总扶阳。

身热烦躁言语谵,口渴饮冷尿黄鲜,苔黄便干脉洪数,清热白虎汤最贤。

少气懒言心悸慌,头晕目眩肢冷常,脉象细弱舌质淡,补虚要用八珍汤。

烦躁谵语气粗长,腹满便秘舌苔黄,手足汗出沉实脉,救阴泻热承气汤。

六经病

六经辨证是东汉名医家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一种辨证方法。六经病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和厥阴病。六经病证反映了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的病理变化。六经辨证为指导《伤寒论》辩证论治的纲领,六经辨证是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进步发展而来。

1、太阳病

中风、伤寒、蓄水、蓄血

2、阳明病

经证、腑证、温热发黄

3、少阳病

往来寒热,目眩口苦与咽干,胸肋苦满心烦呕

4、太阴病

脾胃寒,腹满痛泻食不香

5、少阴病

寒化、热化

6、厥阴病

寒厥、热厥、蛔厥

六经病的表里分类

表证:是指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的躯壳,包括太阳病和少阴病。

里证:病位在里的疾病,一般是指食道、胃、小肠、大肠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包括阳明和太阴。

半表半里:病位在半表半里,一般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如果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就称为半表半里,包括少阳病和厥阴病。

张仲景对八纲进行了发展,在病位表里之间,加入了半表半里,使疾病的病位定位更加精准。

六经病的寒热虚实属性

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病位都在表,病性为阳。三阳为病,机体机能往往相对充盛,正气抗邪有力,症状表现常为:阳实热证。

三阴病:少阴病,太阴病和厥阴病,病位在里,病性为阴。三阴为病,机体阳气不足,身体机能衰退,正气抗邪无力,症状往往表现为:阴虚寒证。

六经与八纲

八纲是分辨疾病类型、病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之方法。在六经病中,多数占六纲以上。如太阳病有表实证、表虚证、表寒证、表热证、表邪随经入腑(里)以及膀胱蓄水、蓄热与蓄血等证。阳明病有表证,有在经之燥热证及在腑里热已结实之应下证,亦有胃中虚寒证。少阳病有半表半里证及腑热证。太阴病有表证、里证,有湿寒证,亦有湿热证。少阴病有在经之表证,有里寒证与里热证,亦有里虚证、里寒实证以及里热实证。厥阴病有表证,有里热证、里热实之热深厥深证,亦有里寒证与寒热错杂证。

可见,六经与八纲之关系至为密切。在进行诊断时,通过八纲以及六经分证,实有极其重要之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guanxingbianmi.com/bmxh/13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