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 http://www.xxzywj.com/“父亲离世一年多,我看了他手机里的购物记录”
“拿到了离世一年多的父亲的手机,看了他的购物记录”
一名网友马文先生,在网上晒出过世父亲的购物记录。他说:“过节时,我拿到了已经离世一年多的父亲的手机。手机安全状况不错,也没有什么恶意软件。当我翻开他手机里的购物记录时,我一个人陷入了深深的emo。年,父亲在不能出门的情况下学会网购生活用品。看了他离世前一个月的购物记录:他前后买了三次老花镜,可能因为前几次买的不太合适。他买了治疗牙疼、风湿的药和牙龈萎缩的牙膏,可见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扰。他还多次浏览过邓丽君的各种数码版本U盘,最终没有下单。离世前一个月,他买了三罐我爱吃的红烧肉罐头,和做饭定时器。尽管他因为胰腺癌已经无法吃了。我的父亲,从来不告诉我他想要什么,但这个APP都知道。”我仔细看了这个父亲的购物订单。应该是某多多。老花镜,6块9。风湿药,20。牙疼药,9块8。做饭定时器,4块9。买的大部分东西都很便宜。唯独给儿子买的红烧肉罐头,要31块2。一个患了绝症、风烛残年的老人,大概率独居。年老视衰,看不清东西,pdd买了不到1块钱的老花镜。觉得不好用,又去加钱买了7块一副的。他不知道为什么买的老花镜都不好用,只能一次次再买。人到暮年,皮囊难免磨损。他患上风湿、牙疼,也许很多天彻夜无眠辗转反侧。于是上网搜“牙疼药”、“风湿药”,找了销量最高里最便宜的。他喜欢邓丽君,但这属于“生存之外的爱好”。看了又看,舍不得买单。看到儿子爱吃的红烧肉罐头,却毫不犹豫买了三罐。没有“打开父母的手机”之前,我们很难想象人老了以后的生活。如我一样年纪的人,正值壮年,在深度参与这个世界。视力不好就去验光配镜,医院挂号看病。真的很喜欢的东西,只要有能力会立刻拥有,一分钟也不等。我们很明白,也很擅长怎么让自己活得舒服。另一部分已经被社会边缘化的老人,却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享受快乐的权利。退休了再赚不到钱,所以一天比一天舍不得花钱,有的甚至潜意识里还觉得自己花的每一分,哪怕来自自己的银行卡,都是在抢占孩子的利益。病痛扛着,不和孩子倾诉;需要什么也不敢开口,怕给儿女添麻烦。圈子越来越小,困惑越来越多,睡着的时间越来越短,闭嘴的时间越来越长。长大后的孩子,学会了“边界感”这个词,大多不会主动去翻看父母的手机,老人们的种种困境,只会暴露在智能手机的使用痕迹里。有网友说,“他们在沉默地吸收痛苦”。“无数农村的老人,人生第一次进大城市,就是为了那张宣判自己死刑的化验单”去年,我刷到过两张图,至今存在我手机里。第一张,是Dy博主maydayroseloved,发了自己奶奶站在窗前的一张背影。“年,带奶奶来上海看病。没什么钱的我,给她订了外滩边上5星级的酒店。奶奶望着窗外繁华的南京东路。人生油灯将尽,而夜色无垠。那是我第一次带奶奶出远门,也是最后一次,转眼她已经离开天了。”这张照片,我看了很久。银白的发丝,瘦骨嶙峋的背。大概是人生第一次住这么贵的酒店,她没有拒绝。不知道靠着窗户的奶奶,当时心里在想什么?也许在想,孙女孝顺,那就奢侈一次吧。反正也没有下一次机会了。第二张图,是一张请假申请表。这个既是孩子又是下属的年轻人,一个月内一共请了三天假。7月7号,父亲生病住院陪护一天;7月14号,父亲病重陪护就医;7月24号,父亲去世。为什么只请三天?大概率是只能请到三天。但凡能多陪一天,他也不会这么匆忙地送走爸爸。好像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此地的老人过得既“懂事”,又省事,还沉默。因为他们亲眼所见,年轻人活得有多累。心疼,就宁愿把自己放在优先级的最后一位。我的父母,也已经步入老年。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习惯了他们给予,具有“来自中国式父母牺牲又闭口不言的美德”,就忘了他们也有作为人的需求。健康,娱乐……忙不是忽略老人的借口。我爸长期被便秘困扰。在我出生前,奶奶因为肠癌去世,我从几年前就催我爸去做肠镜。他怕难受,觉得浪费钱,一直推三阻四。去年我终于把肠镜的钱交了,强行催着他去做了,医生一看,肠道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肠息肉。手术半小时割了,还好没癌变。前年开始,我爸的睡眠时间急速缩短。原本也只能睡六七个小时,突然一下子只能睡五个小时左右。醒来怎么也睡不着了。于是每天凌晨,天还没亮,他就坐在家里客厅干瞪着眼。睡眠一少,各种病就会纷至沓来。我有些急,说要带他去看看,他摆摆手,说人年纪大了睡眠变少,是正常的,老人都这样。那段时间,刚好我自己精神头也不太好,朋友建议吃维D。上网一查资料,缺维D还可能失眠。于是买了阳光瓶,拉着全家一起吃。吃了才几天,他突然就能一觉睡满八小时。这两件小事,我一边觉得庆幸,一边又后怕。还好我长大了,有自己的认知。如果我轻易听信他呢?看上去好像是顺从父母。实际上,是给自己减少麻烦的借口。我不想视而不见,因为我讨厌“遗憾”这个词。中国父母里的大部分(除去根本不爱孩子的那部分),似乎天生就会吃苦。擅长压抑自己的需求,一切以孩子为先,好像苛刻自己、厚待儿女才是美德。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养出的孩子未必自私冷血,但一定习惯性忽略父母的需求。因为从小到大,父母从未表现过自己也有需求。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爸妈也喜欢下馆子吃饭,也喜欢旅游,也爱吃外卖,也爱美,喜欢买漂亮衣服。只是他们习惯了省钱。他们也是血肉之躯,病了也会感到难受,但是总想“忍忍就好了”。“世上罕有能陪你走完一生一世的父母,但人性贪侥幸,爱掩耳盗铃,总认为那一天无比遥远,遥远的像是不存在的。趁还来得及,趁还不算晚,趁故事尚在,趁人还没走远。”经常提醒他们别忘了爱自己,是子女毕生的功课。最后,用我看过的一首诗结尾吧。“我是使爸妈衰老的诸多事件之一/职称、房贷、牛肉的价格/我跻身其中,最为持久/我是这对中年夫妻唯一相符的病症/共同的疾患,二十三年来/无时不在考验他们的婚姻/我差不多就是耐性本身/我是疲惫的侧面,谩骂的间歇/我是流水中较大的那块石头/将眼泪分成两份。”——脱脱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