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课上,儿子不愿意到前面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腻歪在我的身上。我采取鼓励、威胁的方式都没能让他参与游戏。旁边的一位妈妈说:孩子不愿意去,就不要去,尊重孩子的需求;而助教老师强行将孩子抱去,教导孩子应该遵守规则。其实,我自己也有这样的困惑,因为在育儿方面本身就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是孩子应该严格要求,遵守常规,定时喂养,规律作息;一种是尊重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其实,这些养育方式说不上哪一种更好,各有利弊。但这两种方法共同点是:不同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是不同的,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方式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英国医学博士布拉夫曼(A.H.Brafman)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中指出:父母和孩子是一个整体,处于这个整体中的人会对彼此发挥影响。孩子成长在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不同个性和性格。时间久了,人们很难判断出哪些部分是源于孩子的天性,哪些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教养方式。《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是一本案例书,它不同于其他育儿书籍之处就是:没有道理和说教,通过24个经典案例向人们阐述了一个道理: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都跟自身的无意识焦虑有关。大多数父母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解读,解读恰当,问题会随之消失;解读不当,恶性循环会接踵而来。布拉夫曼博士,是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一直在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书中的24个案例来源于布拉夫曼博士的50年咨询生涯。这24个案例是对孩子、家庭、父母等不同问题的精华总结,每个案例都极具代表性。读完这本书,我总结出三个重点内容,能够帮助大家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及时反省自己、解读孩子的情绪,改善孩子的问题。一、“问题”——恶性循环的起因前两年特别火的《都挺好》深刻的反应了原生家庭的问题:一个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子,跟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分不开的。十二岁的曼迪持续了9年的髋部疼痛。最让人困惑不解的是,骨科医生、风湿科医生在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和化验后,发现曼迪的髋部没有任何病变。父母带着曼迪一次、两次、三次……去看各个不同的医生,最后都无功而返。父母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曼迪坐在椅子上看电视,并且把脑袋向后伸,那就表明他又开始疼痛了。曼迪父母的看法强化了曼迪的自我感觉,最后她认为自己有一个“敏感的髋部”。曼迪的疼痛感让父母对她病了的看法深信不疑。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父母越保护,孩子越相信自己出了问题。三岁半的杰米里,用自己“便秘”的症状操纵自己的父母。当杰米里被情绪困扰或情绪消沉之后,他就会发生便秘。他之所以情绪消沉源于父母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