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指大便艰涩难通和两次大便间隔时间延长的一种病证。艰涩难通指排解困难;间隔时间延长指大便次数比平时减少。
小儿便秘绝大多数与生活环境、精神因素和排便习惯等有关,学术上将其称之为功能性便秘。由于排便过程符合机械力学原理,推拿本身具有机械力学特征。所以,推拿是防治小儿便秘十分有效的方法。
便秘的基本病机是腑气不通,患儿便秘,则糟粕没有排出。此时,肠腑不通,气不下行,粪块结聚,艰涩难解。
导致腑气不通的原因很多。虚证主要有中气不足和肺气耗散,均属动力不足,无
力传导与推动糟粕下行。实证多因胃肠积热,热盛灼伤津液,津枯肠燥,大便干涩,甚
则如羊粪。肝胆不舒,气机逆乱,腑气因而上逆或阻滞,也是便秘原因之一。
(一)诊断要点
l.大便次数少,每周排便少于两次。或大便次数正常,但排便困难,粪质干燥、坚
硬;或小儿排便时哭闹,或虚坐努责。
2.左下腹常可扪及包块,包块于排便后消失。
3.常伴有腹胀、腹痛、肛裂、便血等症状。
(二)鉴别诊断
注意排除肠道畸形、肛周炎症和肠麻痹、肠扭转等急腹症。
(一)治法
便秘以通下为主。实证为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通,以攻邪为务。针对具体病情,
施以泻热、行气、通导之法,邪去便通。虚证为推动无力,急则治标,亦应通下。通下
后,辅以滋阴润燥,或益气温阳等治法。
(二)基本方
清大肠(1~3分钟)
退六腑(1~3分钟)
揉膊阳池(1~3分钟)
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1~3分钟)
腹部操作(顺时针摩腹3~5分钟,揉全腹1~3分钟,荡腹5~8遍,挪腹3~5遍,
抄腹法约1分钟,抱肚法3~5遍)
推下七节骨(掌根揉3振1约1分钟,下推1~3分钟,拳眼叩击令局部潮红,纵向
擦之令热)
揉龟尾与扩肛法(以中指指端振揉龟尾1~3分钟。食指戴一次性手套,蘸少许
油,从肛门插入,分别向前后左右方向各按压3~5次,来回提插5~6次。)
方解:清大肠调理大肠,行气通便;退六腑降腑气,化腐浊,泻肠热;膊阳池为通便
要穴;运土入水和运水人土都能通调大便;推下七节骨为清、为泻、为降,通腑泻热而通
便;龟尾距肛门最近,可调节肛门括约肌,开塞秘结,增加便意;扩肛法直接扩张肛门,
通便最速。腹部操作促使胃肠蠕动,全面调理肠胃,荡涤积滞。全方通腑气、助蠕动、
促排泄,有较好的通便功能。
(三)操作指南
1.手法从重从快,从上至下,体现泻法特征。
2.古人用土盛水枯和水盛土枯来表述运土入水和运水入土功效。土枯则蠕动无力而便秘,水枯则津枯肠燥而秘结。前者多属排便无力,后者多属便干结难解。同时运水人土和运土入水,则既能调畅中焦,升清降浊,又能调节先天与后天,开启后阴而泻浊。如果能根据具体病情确定二者比例,则疗效更佳。
3.七节骨与龟尾多同时操作。其法为抱患儿俯卧于腿,一手扣于龟尾,行节律性
点按。另一手手掌或前臂置于七节骨,行揉、推、振、叩等法,操作至局部潮红为佳。
4.腹部操作为重点,总体趋势为从上向下。抱肚法取坐位,从胸腔,经腹腔,再到盆腔依次抱压1~3次;后双手重叠定点于盆腔,逐渐加力至患儿最大忍受度,保持该力度半分钟左右。
5.肛法半岁以下用小指,半岁以上用食指。缓慢进入,向四周按压时接触面积尽可能大。
6.操作时患儿多有哭闹,哭闹时腹腔增压,利于排便。
(四)辨证加减
1.实秘以大便干结如羊粪,艰涩难出,腹胀拒按,烦躁不安,啼闹,矢气臭秽,伴
口干、口臭、口舌生疮,面赤身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燥,脉洪,指纹紫滞为特征。基
本方重点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清大肠。加清脾经、清胃经各1分钟,捏挤板门10次,揉内劳1分钟,清天河水1~3分钟,苍龙摆尾10次,捏挤肚脐10次。
2.虚秘以便质不干,但努责难下,面唇、爪甲无华,神疲懒言,啼声低微,舌淡苔
白,脉细,指纹淡为特征。基本方重点下推七节骨。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各1~3分钟,揉二人上马、点揉足三里各1~3分钟,捏脊3~10遍。
1.治疗大便秘结,总以腑气通畅为效。临床常常根据推拿时矢气产生,肠中鸣响,腹部柔软和有无便意等判断腑气是否畅通。
2.应合理添加辅食,多种食物是胃肠发育的必要条件。要随增龄逐步添加水果(汁)、菜泥、谷类等,以刺激胃肠蠕动。营养不良患儿要注意补充营养,增加其摄入量,可多食用银耳、藕粉等可溶性纤维素食。
3.排便是条件反射性运动,小儿经过训练能养成按时排便习惯,利于从根本上治疗便秘。
4.腹内压对于排便至关重要,腹肌肌力为动力之一。平常应加强腹压和腹部肌力训练。可用米袋置于患儿腹部,嘱其深呼吸,亦可练习仰卧起坐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