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
便秘一般定义是指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但便而不畅的病症。传统中医将便秘独立为专篇。《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和“脾约”。其后医家提出“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及“热燥”、“风燥”等名称。《景岳全书-杂证谟-秘结》认为有火是阳结,无火是阴结,进一步阐明了便秘的病机。
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两次。
2、大便干燥、坚硬、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常伴有腹胀、腹痛、口臭、纳差等症状。
推拿手法常用手法:
清大肠(3-5分钟);
退六腑(3-5分钟);
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1-3分钟);腹部操作法(顺时针摩腹3-5分钟,揉全腹1-3分钟,荡腹5-8遍,挪腹3-5遍,抄腹法约1分钟,抱肚法3-5遍);推下七节骨(掌根揉3振1约1分钟,下推1-3分钟,拳眼叩击令局部麻木,纵向擦之令热);揉龟尾(以中指指端揉3振1约3分钟)。
辨证论治:
1.实秘
证候:大便数日一行,干结如羊粪,艰涩难出,腹胀拒按,烦躁不安,多啼,矢气臭秽,或伴口干、口臭、口舌生疮,面赤身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指纹紫滞。
治法:泄热,导滞,通便。
处方:基本方重点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清大肠。加清脾经、清胃经(各1-3分钟,清除脾胃积热),捏挤板门(10次,化积消导退热),揉内劳(1-3分钟,润泽肠道,利于粪便排出),清天河水(1-3分钟,清热通腑),苍龙摆尾(20-30次,宽胸散结,通导积滞,促排便),揉膊阳池(1-3分钟,通便要穴),捏挤肚脐10次,清肠热,通大便。
2.虚秘
证候:大便数日一行,便质可不干硬,但努责难下;或面唇、爪甲、形瘦神疲,啼声低微,舌淡苔白,脉细,指纹淡。
治法:益气养血,润肠通便。
处方:基本方重点推下七节骨。加补脾经(1-3分钟,促进脾胃功能,加强对水谷精微的吸收,以补益气血),补肺经(1-3分钟,肺与大肠相表里,补益肺气,促进大肠传导),补肾经(1-3分钟,滋补肾阴,润燥通便),推上三关(1-3分钟,温补气血),点揉足三里(1-3分钟,强壮穴,促蠕动,利于泻浊),捏脊法(3-20遍,攻补兼施,攻其积,泻其浊,通大便,补脾胃)。
针灸主穴:天枢、大肠俞、合谷、足三里。
配穴:外感风寒加曲池,外关;气血亏虚加脾俞,肾俞。
耳穴方法一
大肠、便秘点、脾、直肠下段。
热秘加耳尖、肾上腺;气秘加肝、交感;虚秘加肾、脾、小肠;冷秘加肾、肾上腺。
1.每次选主穴3个,配穴2个。
2.用探针或火柴头、棉签等在所选穴区点按探寻耳穴敏感点
3.常规耳部消毒。
4.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准确的贴在敏感点上。
5.每天按压5次,每次4分钟,隔天换贴一次,7天一个疗程。
方法二
大肠、便秘点、肺。
脾、胃、肝、肾、直肠。
1.先在选穴区探查耳穴敏感点(有白色糠皮样脱屑或结节状隆起、点状凹陷且有压痛)。
2.常规耳部消毒。
3.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准确的贴在敏感点上。
4.每天按压3-5次,隔3天换贴另一侧耳穴,10次一个疗程。
方法三
大肠、腹、直肠、皮质下。
肠道实热型加肝、胆、胃、三焦,加耳尖放血;
肠道气滞型加肝、脾、胃、三焦;
脾虚气弱型加脾、肺;
脾肾阳虚型加脾、肾;
阴虚肠燥型加肝、脾、肾。
1.在所选穴区找到敏感点先探查耳穴敏感点。
2.常规耳部消毒。
3.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准确贴在敏感点上。
4.每天至少按压4~5次,每次约5min,至耳廓有胀痛发热的感觉,特别是饭后睡前。每次1只耳廓,隔日更换另1只耳廓。10次为1个疗程。
口臭第一种称之为硫性口臭,硫性口臭大多是由于口腔内物质分解而产生带有特殊气味的硫化物,从而产生口腔异味,而硫性口臭大多是局部性的,其中挥发性硫化物是导致口臭的重要成分。
第二种称之为氨性口臭,而氨性口臭就没有硫性口臭那样简单了,往往是身体疾病的一种外在反映,拿病发的种类来说,多是由于胃部疾病导致,是纯病理性的口臭。而且它的特点是不论有无胃病,只要胃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到一定数量就可以产生口臭。
推拿手法可先将孩子的食量减一减,在孩子手心的劳宫穴,脚上的大钟穴各按7、8分钟或者可以用捏脊5-10遍,摩腹3-5分钟,揉脐和按揉足三里各1分钟。积食的情况你加上掐四缝穴10遍,揉板门穴和内八卦各1-2分钟。针灸主穴:劳宫穴
配穴:太冲、内庭。
小硕说:对待小儿的便秘和口臭不能忽视,要做到提前防治,发现症状时要及时治疗,祝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宝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