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便秘

儿童便秘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便秘。从字面理解来说:功能性便秘一般指小儿肠道没有什么问题,多由于不良喂养习惯和排便习惯所致。而器质性便秘就代表小儿患有其他疾病,小儿常见的器质性便秘有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狭窄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这些都需要医生的诊断,需要医生的处理。这篇文章主要讲讲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预防、处理。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儿童便秘,医学上的诊断参照下图:

医学术语很是难懂,解释下:1.持续时间很是重要;2要有两项符合;3.大便硬;4.大便失禁是因为便秘的时候大便堵塞直肠,由于腹压高,有些粪便残渣可以通过直肠排出来,但是硬的大便却没有排出,表现为内裤上不时有一些有大便颜色的脏东西。

小婴儿有种现象叫做:粪便潴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小宝宝在排便前哭闹,涨红了脸,哼哼,四肢舞动等现象,他的大便常常是软的或者是水样便,这不是便秘,那是因为孩子太小,排便时所有参加排便的肌肉不协调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身体功能的完善,这症状会慢慢消失的,一般时间在数周左右。我们要记住:不要按照排便间隔的天数来确定还是是否有便秘,小宝宝母乳喂养,有时候7天没有大便,但是排便的时候大便是软的,那不是便秘;而孩子天天排便,但是每次排便困难,大便硬,那也是便秘;特殊情况的便秘,如上面提到的大便失禁,有时候家长会认为孩子是腹泻,其实是孩子便秘了。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和预防是相辅相成的,在使用药物的时候,饮食调整也是同等重要。所以治疗和预防就放在一起来说。

家长首先要知道,儿童功能性便秘不是种疾病,可以安全有效治疗,但是需要时间,消除家长顾虑,增加其信心。预防和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合理饮食、饮水、运动、如厕训练及药物的使用,再加上心理治疗。

1.合理饮食

①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孩子不容易引起便秘,提倡母乳喂养至少1年。牛奶喂养的孩子,由于其中蛋白的原因,孩子容易引起便秘(无知的人会认为是上火)。

②添加辅食后的及更大一点的孩子的食物中需要添加一些高纤维的食物,如西梅,杏,李子,葡萄干,豌豆,大豆,西兰花等(具体可以去网上搜索含高纤维食物)。减少大米、香蕉、苹果泥及其他非高纤维的食物。

③适当喝水:下图是推荐,不做硬性要求。肥胖的孩子需要更多。减少牛奶的量,不宜超过ml,

2.适当运动

3.如厕训练

一旦孩子长大到可以开始接受上厕所训练,每天都要求孩子在马桶上或者坐便器上坐一会儿,可以给孩子玩具让他放松,建议在餐后10分钟左后进行更好,因为进食后可以刺激肠蠕动,可以促进孩子排便,鼓励孩子坚持坐在上面,直至出现排便。如果没有做到,记得鼓励他。打骂不能解决问题。如厕训练需要天天坚持,有时候带孩子出去旅行,也需要带上孩子的坐便器。如厕训练的起始时间有争议,有指南推荐27个月后,也有推荐更早的。建议女生两岁半,男生三岁。

4.药物(如果没有医生的许可,不要使用通便剂或者灌肠来处理孩子的便秘,滥用通便剂会扰乱孩子的正常排便功能)。药物的使用需要医生的建议。

开塞露

也可以用干净的肥皂条

乳果糖

聚乙二醇电解质等

5.心理治疗

严重的便秘会让孩子在产生便意的时候感到恐惧。因为由于便秘,当孩子有便意的时候,肠蠕动就会启动,但是大便排不出,于是就会引起腹痛,长时间的刺激,孩子长大有便意的时候就会腹痛,所以孩子感到恐惧,于是主动憋便,大便更加排不出来,加重便秘。当这种情况出翔后就需要灌肠或栓剂来为孩子清洗直肠,然后再让孩子口服能软化大便的药物来使肠道润滑,减轻排便的痛苦,防止憋便,直至孩子坐便时不会感到恐惧为止,时间可能会持续数月,期间饮食的调整同样很是重要。在这过程中,面对食物的调整及孩子的恐惧,对孩子的安慰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

6.其他要点

①.便秘患儿不推荐常规使用益生元或益生菌。不要随意补钙,补钙过多可以引起便秘。某些食物过敏也可以引起便秘。便秘时请先看看儿科医生,听听医生的建议。

②.粪便嵌塞患儿一线治疗: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1.5g/(kg·d),连续服用3-6天。

④.若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无效,粪便嵌塞(医生直肠指检可以发现)患儿可行灌肠治疗,每日一次,持续3-6天。

9.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可作为一线维持治疗。起始剂量为一线维持治疗。起始剂量0.4g/(kg·d),根据临床表现调整剂量。

⑤.经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治疗的患儿,无需行灌肠治疗。

⑥.若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无效,乳果糖可作为一线维持治疗。

⑦.专家建议,补充治疗或二线治疗可采用镁乳、矿物油和刺激性泻剂。

⑧.维持治疗应持续至少2个月。待便秘症状全部缓解至少一月后,方可停止治疗。

⑨.在进行如厕训练期间,若训练有效仅可停药一次。

⑩有耐心及爱心的坚持是解除孩子便秘的保障,毕竟儿童功能性便秘是大人的过错(我是这么理解的),运动、饮食、多喝水的支持都需要大人的积极参与。不要为了一次的挫折而对孩子生气,他更需要你的爱及鼓励。

补:谢谢同学给我做的Logo,谢谢你的鼓励。这篇文章本来昨天应该发的,写完后但是却不小心删除了,今天重新再写了一次。

对于科普文章,其中可能会对孩子日常出现的小问题和严重的大问题提出区别的建议,可能会对部分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但是所有这些不能取代当面就诊,孩子的疾病变化快,也有可能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你及你家人的判断力和儿科医生的专业知识是没有任何科普文章或者书籍能够取代的。我的忠告就是:如果你觉得孩子不对劲或者超过你所拥有知识的承载范围,请及时带孩子去看儿科医生。

赞赏

长按







































鐧界櫆椋庣棐鏄笉鏄揩濂藉暒
鍖椾含鍝釜鍖婚櫌娌荤櫧鐧滈鏁堟灉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guanxingbianmi.com/bmys/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