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磨一剑,今朝看成效。年年底,习水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习水儿女凝聚一心,习水干部集结攻坚一线,“十面合围”攻坚拔寨,打了一场场漂亮的攻坚仗,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从今天起,本平台推出“脱贫攻坚习水答卷”系列报道,全面总结习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今日推出——
易地扶贫搬穷窝群众喜过新生活
脱贫攻坚习水答卷
年3月,来自习水县坭坝乡八字桥村的曾太恒一家6口,搬到了习水县城关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曾太恒在工地务工,他原本务农的妻子、在江津帮厨的女儿都来到习水,进入位于岷山路的骏华鞋厂上班。如今,曾太恒的双老在家照顾着上初中的小孙子,一家人过着安稳的生活。
曾太恒一家所居住的安置小区环境
曾太恒一家只是习水县年易地扶贫搬迁的户之一。年以来,习水县完成搬迁户人,其中贫困人口户人;让“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群众快步住上好房子、稳定过上好日子。
早在年,坭坝乡八字桥村便开始动员曾太恒一家搬迁。当时,八字桥村很多贫困户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缺乏了解,误认为搬迁后原承包山林土地都会失去承包权,他们缺乏生存技能,对离开土地的生活没有信心。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当时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块“硬骨头”。
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中,习水县组建干部包保小组,结合“五清理”开展政策宣传,全县个贫困村的所有村民组都召开群众会,重点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易地扶贫搬迁不要求迁户口,原宅基地复耕后由贫困户使用,原有的耕地、林地、宅基地等所有产权权属不变”。经过反复宣传政策,打消了群众的疑虑,符合条件的群众纷纷申请搬迁。
曾太恒位于坭坝乡八字桥村的旧屋
曾太恒原住八字桥村三组的山上,仅有一条石梯通往家中,因交通条件落后致贫。经村组织动员,他当时也参加了群众会,当村干部要求户主签字上报搬迁名单时,他退缩了,悄悄离开了会场。回到家商量后,他遭到了全家人的埋怨。曾太恒的母亲是八字桥村支部的老党员,平时坚持参加党员大会了解政策,得知儿子未在搬迁名单上签字,她立即叫儿媳妇和孙女,轮番给帮扶干部打电话,讲述了全家希望搬迁的意愿,希望能够“挤”进搬迁名单。搬迁名单几经核实,最终曾太恒一家得以搬迁。
像曾太恒家一样的余户移民,得益于政策,户户有人就业。习水县采取以政府引导为主,其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1+N”就业模式,确保搬迁对象灵活就业,稳定就业。年以来,习水县依托大安工业园区、习智科技产业园、银龙村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五洲国际孵化园等园区,新开发县内就业岗位个;并与富士康、海尔等大型企业建立劳务输出合作关系,还开办了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制衣制鞋等培训班,贫困户经培训后就业;另外招商引资兴建了金鹏宇鞋业、家人制衣厂、顶尖制衣厂、骏华鞋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管齐下,全县累计吸收移民就业人,户均就业1.4人。
习水岷山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年4月,习水县城物流南路、岷山路两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式成立,居委会通过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为搬迁群众做好服务。据介绍,仅岷山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达人以上,且大多数移民都来自于偏远农村地区,其生产生活习惯很难立即融入城市生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习水县及时在物流南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物流南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岷山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岷山路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负责承办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将部门工作情况向领导反应并及时反馈给部门,处理办公室和搬迁群众所辖区域相关事务;同时,搬迁群众在有关医保、社保、就业、就学、扶贫等方面的问题居委会可帮助解决。
“故土难离”,是搬迁群众心底最柔弱的情感。为了抚平这份难舍的深情,习水各乡镇、街道办做了大量的工作。
习水各乡镇安置点按搬迁户户均0.2亩以上标准,流转土地作为农耕场所,消除搬迁群众搬迁后“葱葱蒜苗、处处花钱”的顾虑。在土城新阳搬迁安置点,专门划出了两间门面,置办了基本的厨具,作为搬迁户操办红白喜事的场所。在马临和平苑安置点,安置了来自马临临丰村十五组苗寨的33户苗族同胞,组长古应平准备组建一支芦笙表演队,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让队员贴补家用。
......
习水县还充分采取城镇化规划、民主化决策、信息化支撑、人性化服务,围绕农民变市民,打造安定和谐、安居乐业的现代化新型社区,通过民情见面会、网格化服务、五谈工作法、“四到位”服务管理机制,让搬迁群众迅速融入城镇生活,抚平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