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称脾约
概述
脾约多因燥热内结,阴津亏少,或脾虚失运,阴寒凝滞等,使肠道传导迟缓所致。以经常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炙[]及醇酒,或偏食精细、少渣食品;内伤七情,郁怒失节,肝失疏泄;生活习惯不良,起居无常,劳逸失度;经常服用泻下剂及洗肠;老年及产妇精血衰少,或气血不足等,影响脾胃及大肠,运化传导失司,气机郁滞,郁蕴化热,阴血亏耗,燥热内结而成。亦有因恣食寒凉生冷,或过用苦寒药物,或老年及病后阳气衰微,阴寒凝滞,传导无力,腑气不行所致者。病性多属虚实夹杂。
本本病预后一般良好,若久延不愈,可致裂肛、内痔、外痔等,并加重影响脾胃的纳化功能。
临床表现
腹胀;眩晕;便秘;兼血虚;大便秘结;腰膝酸软;面白、舌淡;咽干、便结;腹胀作痛;腹胀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头晕耳鸣;心烦易怒;血压高;口燥、咽干;气虚;气虚明显;兼阴虚;阴虚;口渴、舌红;面白、头晕;口渴、腹胀;纳差;血虚;手足心热;神疲乏力;气短;舌红少苔;腹胀满;失眠多梦;面色[白光]白;恶寒肢冷;腹胀腹痛;体倦乏力;乏力;习惯性便秘;头晕头胀;血脂高;神倦乏力;冠心病;心烦口干;头昏头痛;里实热盛;排便时间延长;胃纳减退;睡眠不安;痰湿较盛;腰酸或伴口干;伴口干咽燥;乏力;或头昏;或畏寒肢冷;或口干不欲饮;重着可伴小腹胀急;液尿多;粪便干燥坚硬;气短纳差;发热自汗者;两胁胀满;虚秘;脘闷嗳气;热秘;气秘;冷秘;阴虚便秘;实秘;胃火炽盛;口苦苔黄;气虚便秘;大肠功能紊乱;血虚便秘;质硬且解便困难;粪便呈干条状或羊粪状;喜静恶动;每周排便2次或少于2次;便秘伴头痛;烦躁少寐;经常性便秘难解;津亏燥结;多梦少寐;左下腹痛;得矢气则舒;脘痞咳嗽;嗳气易怒;3-5天1次;每次排便需半小时之久;大便干燥硬结如球状;伴有腹胀腹痛;肠失濡润所致的习惯性便秘;因气阴两虚;脾肾不足。
脉弦滑;舌淡苔薄白;舌淡胖;脉缓;脉缓或濡细;苔微黄;舌稍红;苔白略厚;有齿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胃肠X线检查:见钡剂到达结肠后运行明显减慢,特别显出扩张的直肠壶腹,或见钡剂在结肠内被分成小块。
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血管走徊模糊,或可见肠管痉挛性收缩等。
诊断要点
起病缓慢,或继发于热病、产后,或见于年老、体弱者。大便干燥,多呈大块或小粒,若羊屎状,排出不畅,左少腹有胀压感,服润下通便药物虽可排便,但不久又秘结。常伴食欲不振,口苦或口臭,腹痛,神疲,头痛,不寐等,或于左少腹触及包块。
鉴别诊断
本病虽经常便秘而不甚痛苦,检查无特殊发现,其他疾病如肠痹、肠结、肠癌、肠痨、内痔、裂肛、瘫痪等所致便秘,常有其相应症状、体征,X线、结肠镜等检查可加以鉴别。
辨证论治肠道热结证
·证候: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泻肠热。
·主方:麻子仁丸
·加减:兼阴虚,加生地、麦冬、玄参;兼血虚,加当归、熟地。
肠道气滞证
·证候: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痞满,腹中胀满而痛,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理气导滞。
·主方:六磨汤
·加减:口渴、舌红,加黄芩、黄连;咽干、便结,加生地、麦冬、玄参、火麻仁;面白、头晕,加当归、生地、白芍、麦冬。
阴虚肠燥证
·证候:大便干燥,粪如羊屎,口干咽燥,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肠。
·主方:增液承气汤
·加减:腹胀作痛,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面白、舌淡,加当归、白芍。
血虚肠燥证
·证候:大便秘结,粪燥如栗,面色萎黄无华,头晕目眩,心悸,苔薄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肠。
·主方:润肠丸
·加减:口燥、咽干,加麦冬、玄参、天花粉;腹胀痛,加木香、槟榔、沉香、大黄。
脾气亏虚证
·证候:大便数日一行,虽有便意,临厕则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面色淡白,神疲气祛,舌淡,苔薄,脉虚无力。
·治法:补益中气。
·主方:黄芪汤
·加减:常加当归、生地、党参、白术;口燥、咽干,加生地、麦冬玄参;口渴、腹胀,加黄芩、枳实。
脾胃阳虚证
·证候: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喜热怕冷,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通散结。
·主方:温脾汤或合并硫丸
·加减:腹胀作痛,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面白、舌淡,加当归、熟地、白芍、火麻仁。
其他疗法
建立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加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适当进食粗糙而多渣的杂粮。此外,油脂类食物、凉开水、蜂蜜等亦有助于本病的预防及治疗。
对顽固性病例可短期使用盐水、甘油或肥皂水洗肠,或用轻泻剂如麻仁润肠丸、牛黄上清丸等,或用开塞露注入肛内等。
单方验方:
生大黄6g,开水泡服。
番泻叶3-6g,开水泡服。
蜂蜜30g,凉开水冲服。
草决明子5-10g,炒研末,开水冲服。
针炙疗法:
针刺取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实秘用泻法,可加针刺合谷、曲池;虚秘用补法;冷秘可加艾炙;气秘加针刺中脘、行间;气血虚弱加针脾俞、胃俞。
卫民医药精诚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