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从医学的角度而言,没有“宿便”这一概念,在任何正规的医学教科书上都没有这个词,更没有相关定义。其次,关于正常人和肥胖者体内的便便重量,简直是吹牛不打草稿!
来源:医院
大家多半都遇到过好几天拉不出粑粑的痛苦经历吧!想拉又拉不出来,不拉喃,心头老是悬吊吊的!感觉堆了那么久的便便,让整个人体重都重了好几斤!
可能有些人要这样说了:“哪有说的那么恼火,药店里到处都是排毒清宿便的药,有胶囊有口服液还有冲剂,随便整点下肚,这毒不就排了?!再不济,塞点肥皂、来个万能的开塞露,这还不好解决?
如果你们有人这样想、这样做,甚至经常靠这些方法来自己治疗便秘,可就大错特错啦!长期使用这些急性泻药,可是会导致结肠黑变病甚至癌变的哦!不过也不要被吓到了,喜得好有我们华西的专家在,看哇!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胡兵教授给大家送来关于便秘的科普,看完保准你会觉得有用!先来给大家说说关于便秘四个最常见的误区!
1误区一:宿便好吓人!
“宿便”这个词,你敢说没在各种广告上看过听过见过?好多人都觉得,今天没拉出来的粑粑留到明天,那就是宿便了!加上各种广告一吹嘘这宿便的危害——啥子长斑啊!衰老啊!内分泌紊乱啊!各种生活都不和谐咯……讲真,感觉这粑粑瞬间变成了四海八荒最坏的角色,心塞!
而且还有广告说,正常人体含有3-6KG宿便,肥胖便秘者体内有7-11KG宿便!!!你不把宿便排出切嘛,你!就!要!长!月半!偶买噶!心塞+1
然而,华西专家说,关于“宿便”的提法都是胡扯!
首先,要郑重的告诉大家:从医学的角度而言,莫得“宿便”这一概念,在任何正规的医学教科书上都没有这个词,更没有相关定义。其次,关于正常人和肥胖者体内的便便重量,简直是吹牛不打草稿!先不说人每天能吃进去的东西重量了,就算全部都不吸收,也不大可能有6KG之多!
大家想一下,6KG是好大一坨哦(脑补一下过年才装的香肠)!这么大一堆在肠子头,肯定会导致肠壁的压力感受器向大脑报告需要排便,产生便意。除非你憋到起,否则这些宿便也就基本都排出去了。
好嘛,你说的这种是正常人,那如果是便秘患者喃?肚子里会不会有那么多便便存起喃?也不可能哒,如果是正儿八经便秘的人,粪便在结肠停留的时间较长,粪便的水分更少,从直观感觉上粪便的量也会相对较少。
结论:“宿便”是一个伪科学概念,只是套用了便秘的概念而已!
2误区二:拉不出就靠“清肠排毒”保健品!
小编晓得好多好多人,尤其是女性,稍微有点便秘,就切药店买啥子排毒养颜、清肠、洗肠类的药物或者保健品,甚至,还有的女娃娃是为了减肥也去搞这些名堂,以为多拉点就可以瘦!
这些号称清肠、排毒的东西吃了确实就拉,但真相哪有那么简单呐!!!这些药吃了当时拉了是爽了,但是造成的严重后果可是很可怕的!每每在门诊遇到这些病人,医生们真的是又心痛又气啊!
为啥子?现在市面上宣传的“洗肠排毒、清宿便”的保健品,大都是一个原理——“泻”。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快速“排毒、排宿便”,是因为一些含有强泻剂成分,如番泻叶、果导片等刺激性泻药,吃进去以后会强烈刺激让大肠快速出水,将大便稀释排出来,达到“排毒”的效果,实质就是腹泻。
关键是,好多人都不晓得,长期使用这类刺激性药物,不仅会对药物形成依赖,还会对肠道的蠕动及分泌功能有所损伤,导致结肠黑变病,久而久之甚至引起癌变。
▲来嘛,光说还是不够,来看哈下面两张图片。正常人的结肠VS黑变病结肠
辣不辣眼睛?但是,结肠黑变病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滥用泻剂对于肠功能和肠动力的损害,这些是不可逆的!
长期服用,肠道会产生对泻剂的依赖性,不仅无助于便秘的改善,还会导致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最终使患者不能自行排便,而依赖泻药来维持排便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是不是有点吓人哇!如果你受这些东西的毒害还不太深,一般停药6个月以上,肠道色素可逐渐消失;如果你真的是不吃这些就不拉的话,赶快去看医生啊!
结论:清肠排毒保健品不能长期用!
3误区三:拉不出来,就来支开塞露吧!
好嘛,既然这些花里胡哨爱打广告的排毒保健品吃不得,那我用便宜质朴不打广告的正宗药物——开塞露可以三!或者塞点肥皂?
如果说,开塞露你是在特别特别恼火,或者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那是可以的!关键有好些人是把开塞露当成日常拉粑粑帮手在用,隔一两天就用一用!也要不得哦!
因为开塞露也是属于急泻药物,对肠道的刺激性比较大!经常用,第一是会扰乱结肠正常功能,第二还会产生依赖,二天不用就完全拉不出来,这最可怕!塞肥皂也是同理,不能常用!
结论:开塞露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哦!
4误区四:洗肠能够排毒减肥!
要是想靠这个办法来美容和减肥,那简直有点恐怖了!洗肠并没有所谓的排毒、减肥等功效,它在医疗实践中是临时行为,一般用于长期便秘患者和肠镜检查!
关键是如果经常洗肠不仅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肠道内菌群紊乱,使用不当还会造成肠道损伤、穿孔等危险和后遗症。
总结:洗肠并没有让皮肤肤色变好、祛斑美容的作用。
5到底哪种情况是便秘,便秘了该咋个办?
上面这一大块啰嗦,总算是把大家关于便秘最容易犯的误区解释清楚了,那下面就来看看到底哪种情况是便秘,便秘了该咋个办吧!
1、什么算是慢性便秘?
在医生看来,偶尔次把次的排便困难算不上便秘,慢性便秘才是病,需要找医生看哦!哪种情况属于慢性便秘呢?排便次数每周少于三次,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这样的情况持续半年以上!看哇,偶尔一两天拉不出粑粑,问题不大,所以就更不要随随便便去清肠排毒!
2、为啥会便秘?
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要憋便,尤其有便秘习惯的人,即使大脑收到外括约肌发出的排便信号,也还是要憋,久而久之就加重了便秘。所以,有了便意要尽可能马上去蹲厕所哦,千万不要想到:等我开完这个会多,
等我写完这封邮件多,等把这集剧追完多…
另外,饮食不均衡,菜少肉多,再加上不咋个运动,这也是会加重便秘的哦!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吼起便秘的都是女性,为啥子喃?是不是跟生理构造有啥关系哇?这个还真的跟生理构造莫得关系,主要是与下面两个原因有关:①很多女性不爱运动,你想嘛,运动得少,肠蠕动也会受到影响啊!
②节食减肥,女娃娃为了爱美经常都是少吃或者不吃,吃进肚子的东西过于少了,反而容易造成便秘!
3、便秘了该咋办?
看医生:如果真的便秘严重,首先应该是去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缓泻剂增加胃肠动力的药物,而不是那些吃了就拉的泻药保健品。
改善饮食:多吃五谷杂粮、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荤素营养搭配,还有!女娃子些不要随便不懂科学的乱节食哈!
多运动,做保健操:除了日常的运动,建议还可以按摩腹部来促进肠蠕动哦!
正确方法这样做——双手放在肚脐,顺时针揉着肚子按摩,频率呢建议每次按摩5-8分钟,每天两到三次就够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便秘哒!
养成每天排便、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要憋便便!!!
4、哪些食物可以帮助拉粑粑?
蜂蜜:少量吃一点蜂蜜有助于排便。红薯:也是排便利器哦!香蕉:一定要熟香蕉哈!一定是要达到一定的量哈!如果是没熟透的青香蕉里含有鞣酸,反而会加重便秘。
至于香蕉为啥子一定要吃够量(十根以上)才有通便的作用,请看这一篇科普
这篇有味道的推送是不是非常非常之实在?!反正我们就是管得宽,爱操心,就是希望大家健健康康,吃得好心情好,拉得也顺畅!■
国医大师路志正推荐食疗方:多年的老便秘,其实可以这么做
路志正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
年生于河北省藁城市的一个中医世家,善用脾胃学说治疑难杂病,被称为“杂病圣手”。最早认定中医对乙脑治疗的成果,首创穴位编码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导读老年便秘者不要贸然服用一些泻药。我曾经治疗过一位老者,他因吃了三小片炸馒头片而引起便秘,自以为是积食了,便服用果导片,见没有效果就改服枳实导滞类的泻药,结果导致严重腹泻,甚至起不来床。
来源:《无病到天年2:大病预防先除湿》,路志正著。
老年人的便秘多是因为年老体弱,体内阴阳气血失衡和亏损造成的,所以多是虚症。如果常常感觉有便意,但是在厕所里努力了半天也排不出,即便排出,量少且质软,这种便秘就是虚症引起的。对于老年人便秘,最好还是未病先防,防重于治,要坚持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平时保持心情愉悦,不要动怒,还要注意饮食有节,饭后进食适量水果,养成按时如厕的习惯。
老年便秘者不要贸然服用一些泻药。我曾经治疗过一位老者,他因吃了三小片炸馒头片而引起便秘,自以为是积食了,便服用果导片,见没有效果就改服枳实导滞类的泻药,结果导致严重腹泻,甚至起不来床。对此,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
对于已经患有便秘的老年人,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防治。
1麻仁苏子粥
火麻仁12克,炒苏子12克,水浸后取出研成细末,与粳米煮粥服用。
麻仁苏子粥有润肠通便,下气宽肠的作用。很多老年人肠燥津枯,大便干结,这就像河道里没有水了,你再怎么用力,船也难动。这时候若能增加点河道的水液,那船只也就自然能动了。
2芝麻蜂蜜饮
黑芝麻15克,蜂蜜适量。将黑芝麻捣碎,以蜂蜜调和后冲服。
芝麻蜂蜜饮既能滋阴补肾,又能润肠通便。早晨起床后,可以空腹喝一杯黑芝麻蜂蜜茶,大部分人一开始都会明显感觉到排气增加,便秘者可能两天一次大便,坚持服用后,排便情况就会趋于正常。
3草决明茶
草决明15克打碎,开水冲泡当茶饮。
草决明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决明子,它既能清肝降火,又能益肾明目。这一茶饮常用于肝阳偏亢之高血压以及习惯性便秘,因为草决明含油脂,可以润肠通便。
制作草决明茶的时候,先把草决明捣碎,然后直接用开水冲泡就可以当茶饮。如果嫌麻烦,也可以把草决明用文火炒后,直接加开水冲泡。不喜欢草决明味道的,还可以放点儿冰糖调味。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医院、《无病到天年2:大病预防先除湿》(路志正著),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相关阅读
宿便、肠道排毒、洗肠养生...全是谎言?!看看医生怎么说科学严谨专业通俗来源:胃肠病
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或原作者
编辑:孙蕙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