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消除习惯性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内滞留过久,或虽不延长而粪便干燥艰涩难解,或无力排出,或排便次数少,排便间隔超过2天或2天以上。本病在古典医籍中名称甚多,《内经》称之为“后不利”、“大便难”、“闭不通”、“大便不利”等;《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称为“大便难”、“不大便”、“不更衣”、“脾约”、“阴结”、“阳结”等;《活人书》称“大便秘”;金元时代又有“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热燥”、“风燥”之分。
一般来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饮食入胃,经过胃之腐熟,脾之运化,所余糟粕由大肠传送而出,成为大便,整个过程约需24~48小时。正如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所说:“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健康人的排便习惯各有不同,有隔2~3天1次,成形软便,排出通顺者,未必即为便秘。长期便秘者称为习惯性便秘,在临床上有虚实之不同。
本病的发病原因甚多,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
1.肠胃积热
素体阳盛,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肠胃积热;或因误服药后而致热毒内盛;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或肺热肺燥,下移大肠,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粪质干燥,难于排出,即所谓“热秘”。
2.气机郁滞
忧愁思虑,脾伤气结,或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或大便干结而成“气秘”。《奇效良方·秘结》曰:“气秘者,因气滞后熏迫痛,烦闷胀满,大便结燥而不通”。
3.气血阴津亏虚
素体阴虚,津亏血少;或病后产后,阴血虚少;或失血夺汗,伤津亡血;或年高体弱,气血亏虚;或辛香燥热,损耗阴血;或病中过用汗、利、燥热之剂,损伤阴津;或劳役过度,出汗过多;或房室劳倦,损伤气血阴精。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导致大便干结,便下困难。正如《医宗必读·秘结》云:“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成便结。”
4.阴寒凝滞
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或过用苦寒药物伤伐阳气,或年老体衰,真阳不足。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以致阴寒内结,糟粕不行,凝积肠道而成便秘。如《金匮翼·冷秘》所谓:“冷秘者,寒冷之气,积于肠胃,凝阴固结,阳气不行,津液不通。”
总之,便秘之病位于大肠,系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但与肺、肝、脾、肾的关系甚为密切。正如隋·《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大便不通候》中指出:“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一)实证
1.肠胃积热
(1)症状表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腹部胀痛,面赤心烦,口干思饮,口臭或口疮,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或黄燥,脉滑实或滑数。
(2)灸疗原则:清热润肠。以取足阳明、足太阴经、足少阴经穴和大阳的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天枢、大肠俞、大横、内庭、照海。
(4)随症加穴:①发热者加曲池、合谷;②腹胀而痛者,加上巨虚、营卫四穴。
(5)灸疗方法:
①艾条隔盐灸:取精白食盐适量研为细末,纳入脐窝(神阙穴)与脐平,上置艾条灸之(艾条与脐距离约1.5cm),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一般每日灸1次,重症患者可1日灸2~3次,3~5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④甘遂敷灸:将甘遂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甘遂末9g,兑入麝香少许(或冰片)、面粉适量,用温开水调成糊膏状,贴敷中极穴处,敷药面直径约2寸,外以塑料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2次。
(6)方义说明:大肠募穴天枢,疏泄阳明腑气而通积导滞,配大肠背俞穴大肠俞,调理大肠气机而润燥通便;大横为脾经与阴维脉之会,配天枢可治绕脐腹痛,配大肠俞又可逐秽通结;胃经荥穴内庭清阳明实热;加泻手阳明之原穴合谷、合穴曲池,清泄大肠实热;照海滋阴生津;加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通调腑气。诸穴相配共奏清腑泄热,润肠通便之功。
2.气机郁滞
(1)症状表现:大便涩滞不行,后重窘迫,欲便不得,伴有腹中胀痛,胁腹痞满,嗳气频作,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2)灸疗原则:顺气导滞。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气海、膻中、天枢、太冲、次髎、支沟。
(4)随症加穴:①嗳气频作者,加中脘、足三里;②咳逆上气者,加尺泽、列缺。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一般每日灸1次,重症患者可1日施灸2~3次,3~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③栀子敷灸:取栀子10个,大蒜1头,食盐少许,共捣烂,敷于神阙穴处,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敷1次。
(6)方义说明:肝经原穴太冲与任脉气会膻中相配,疏肝解郁;大肠募穴天枢与气海相配,理大肠,通腑气,驱秽导滞;三焦之经穴支沟配次髎,利三焦,调气机,逐积通便;加中脘和胃降浊,足三里化滞畅中;加尺泽肃肺降气,列缺宣肺通肠。如此诸穴协用,气顺滞消,则便秘自愈。
(二)虚证
1.气虚便秘
(1)症状表现:大便干燥或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之不下,临厕努挣乏力,强努之下则汗出气短,甚则喘促,便后疲惫不堪,甚则脱肛,倦怠懒言,面色晄白,舌质淡胖,或伴齿痕,苔薄白,脉虚弱。
(2)灸疗原则:益气润肠。以取足太阳、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肺俞、脾俞、气海、腹结、天枢、足三里、丰隆。
(4)随症加穴:若气虚下陷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一般每日施灸1次,重症患者可1日施灸2~3次,3~5次为1疗程。
③艾条回旋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一般每日施灸1次,重症患者可1日施灸2~3次,3~5次为1疗程。
④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6)方义说明:肺俞、脾俞、气海补法加灸,健运中州,补益肺脾之气;配以腹结、天枢、足三里、丰隆,调运脾胃升降,通腑导滞;加百会、长强,可收补气举陷之效。
2.血虚便秘
(1)症状表现:大便干结,努挣难下,伴面白少华,头晕心悸,夜寐不安,唇舌淡白,苔薄,脉象细弱。
(2)灸疗原则:养血润燥。以取足阳明、手少阳、足少阴经穴和脾俞、膈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膈俞、天枢、支沟、照海、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血虚有热,兼见口干心烦,舌红津少者,加内关、三阴交;②头晕心悸者,加百会、通里。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5穴,多选用腹部和腰背部俞穴,每穴灸3~7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一般每日施灸1次,重症患者亦可1日灸2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芬钟,一般每日施灸1次,重症患者可1日施灸2~3次,3~5次为1疗程。
③丁香散敷灸:取丁香、肉桂各等分,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药末适量纳入脐窝(神阙穴),将脐填平,用胶布固定,四周勿使漏气。每日换敷1次,3~5天为1疗程。
(6)方义说明:脾之背俞穴与胃合穴足三里相配,健脾胃益气血而开生化之源;血会膈俞,生血养血,与脾俞相配,具有益气生血之功;肾经照海穴滋阴润肠;三焦经穴支沟、大肠募穴天枢,利三焦,通腑气;加内关、三阴交滋阴降火,清热除烦;加百会、通里,升阳定晕,宁心安神。诸穴相配,标本兼顾,共奏养血润燥,通腑导滞之效,血虚便秘之疾自可向愈。
3.阴虚便秘
(1)症状表现:大便干结,状如羊屎,数日一行,努责难下,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眩晕耳鸣,或烦热颧红,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2)灸疗原则:滋阴润肠。以取足阳明、足太阴、足太阳、足少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大肠俞、中髎、上巨虚、列缺,照海、承山。
(4)随症加穴:①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者加肾俞、太溪;②口干咽燥者,加金津玉液。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一般每日灸1次,重症患者可1日施灸2~3次,3~5次为1疗程。
②艾条回旋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一般每日灸1次,重症患者可1日施灸2~3次,3~5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6)方义说明:肺经别走大肠之络穴列缺,开源引津以增液润燥,配肾经之照海穴壮水生津,以润肠通结,且两穴一通任脉,一通阴跷,为八法相配,共收生津润燥,增液行舟之效;大肠俞通调大肠,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以调理肠胃,通腑行滞;加通便之经验效穴中髎、承山,增逐秽导滞之功;加肾俞、太溪,滋补肾阴;加金津玉液生津润燥。诸穴协用,俾阴有所滋,肠有所润,则阴虚便秘自可痊愈。
4.阳虚便秘
(1)症状表现: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手脚欠温,面色晄白,小便清长,喜热畏寒,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夜间尿频,舌质淡,苔薄润,脉沉迟。
(2)灸疗原则:温通开结。以取任脉、足太阴经穴和肾之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肾俞、气海、关元、大横、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年老体虚,命门火衰者,加命门;②腹中冷痛排便艰涩者,加神阙,天枢。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附子饼灸: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如五分硬币大,厚约0.5cm,中央用针扎数孔,上置艾炷灸之。每次选2~4穴,每穴灸3~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7次约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一般每日灸1次,重症患者可1日施灸2~3次,3~5次为1疗程。
③蓖麻仁敷灸:取蓖麻仁、乳香各等分,捣烂制成饼(如1分或2分硬币大),贴于太阳穴,每日1次。
(6)方义说明:肾俞、关元,温补肾阳以散寒凝;三阴交温通三阴经之阳气,使结开便行;气海、大横行气导滞,调畅肠道气机;督脉为阳脉之海,加灸督脉经穴命门,可壮肾阳、补命火;加神阙、天枢亦可温中散寒通腑导滞。以上诸穴相配,可使肾阳复振,气化有权,便秘可通,尿频可止。
公众
个人iu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