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遵义最新最全资讯
核心导读:
福同村,遵义市习水县仙源镇西南面的一个小山村,属省级二类贫困村。和许多山区村庄一样,层层大山犹如一道道屏障,不仅阻断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以至当地群众法治观念淡薄,邻里矛盾突出。年,这里发生了一起恶性杀人事件。福同村成了“治安后进村”。 如今,三年时间过去,当年声名不佳的小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同村华丽“蝶变”的背后,与一个国企的“联姻”密不可分,它就是遵义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遵义水务集团)。福同村村民文化广场一角“按照市里的统一安排部署,和福同村结对帮扶后,我们是一人驻村,全员帮扶。据不完全统计,自年以来,集团累计投入各项帮扶资金达余万元。这是遵义水务集团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的一个缩影。”遵义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余耕说。
福同村稻田养鱼项目探路稻田养鱼初尝甜头深秋时节,从遵义市区驱车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就到了习水县仙源镇福同村。这里山上云雾缭绕,山下良田清溪,栋栋黔北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条条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田间鱼儿跳跃,农家小院里欢歌笑语,一派村美民乐、丰收在望的景象。 然而,三年前的福同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以前这个村的青壮劳动力,多数都外出务工。村里路烂,房子破,没产业,村民收入低。因贫穷,村民间矛盾纠纷不断,干群关系紧张。”福同村党支部书记袁孝告诉记者,福同村能有今天这样的变化,得从年说起。 那一年,根据市里脱贫攻坚“千企帮村”的有关安排部署,遵义水务集团结对帮扶福同村。同年4月,集团职工雷源端背上行囊,远离家人,成为福同村驻村第一书记。从此,以雷源端为纽带,遵义水务集团与福同村,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刚来到村里,基础条件很差,煮饭用的水都要到村民家去接。”雷源端说。这样一个交通不便、环境恶劣、贫困发生率高的地方,村民如何摆脱贫困?出路在哪?一连串问题,摆在雷源端面前。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过外出考察和对村里地形、气候条件的综合分析后,一张扶贫产业“蓝图”逐渐清晰:利用山下沿河分布的多亩连片农田,发展稻田养鱼、一田多收项目。 这一举措在当时的仙源算是摸着石头过河,能否成功,大家心里都没底。“稻田里也能养鱼?种(养)出来又销往哪里?”一场群众会开下来,村民的积极性并不高。面对大家的质疑,雷源端一家一户开展思想工作。 “不会种(养),没关系,有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教大家。种(养)出来卖不出去,不用担心,由遵义水务集团以不低于市场价收购,解决职工食堂用餐。”最终,在雷源端的积极奔走、多方沟通下,20余户村民参与进来。 随后,遵义水务集团首批28万元扶贫产业资金到位,福同村亩稻田养鱼项目启动。福同村稻+鱼工程在大家的辛勤耕耘下,福同村迎来了丰收季:亩稻田收获大米2万多公斤、鲜鱼5千多公斤。当年算下来,一亩地产值可达多元。种出来的有机稻、生态鱼,在市场上根本就不愁卖。 依托稻田养鱼,村民的腰包不仅鼓了起来,福同村也改变了多年来“空壳村”的现象,当年村集体收入达7万多元。 尝到稻田养鱼的甜头后,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年,在遵义水务集团的继续支持下,福同村将稻田养鱼项目扩大到亩,并将其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此后,在县、镇有关脱贫攻坚的大小会上,有了福同村的声音。“福同村,总算扬眉吐气了。”袁孝说。蝶变乡村旅游恰逢其时习水县仙源镇素有习水小西藏之称,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福同村位于仙源的西南面,依山傍水,生态良好,和重庆綦江区石壕镇接壤,两地一河之隔,车程不到十分钟,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年,当福同村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进入公众视线后,习水县看准其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将其作为县级人居环境示范点进行打造。各项政策、资金、项目,纷纷向福同村倾斜。在此基础上,遵义水务集团勇担社会责任,积极配合示范点的打造,整合资源,出钱出物,美化绿化村庄,提升村容村貌。稻田养鱼项目初见成效帮扶资金10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改善;援建集体鱼塘2口,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下属施工队承建通组公路硬化,并补贴道路帮扶资金5万元;新建小水井21口,铺设管道米,解决户人的饮水难题…… 在遵义水务集团的大力帮扶下,经过两年的持续打造,福同村华丽变身:休闲广场修起来,游客接待中心建起来,垃圾箱配进来,村民卫生习惯改过来,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脱胎换骨后的福同村,在今年迎来第一批重庆游客。5月份,重庆某金融机构的多名职工来到福同村开展社会实践,在体验了插秧、打糍粑、磨豆花、做农家饭等项目后,大家发出由衷感叹:远离城市喧嚣,享清凉世界。这里,就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 乡村旅游热起来,村里的人气也跟着旺了起来。村民种出来的大米、养出来的鲜鱼等特色生态农产品,备受游客喜爱。“今年,我们种的黑米,卖到了40元一公斤,市场供不应求。”袁孝说,按照这样的模式,今年,福同村一亩地产值将近万元。 “没有遵义水务集团的真心真情帮扶,没有雷源端驻村第一书记的尽职尽责,就没有福同村的今天。”说起村企“联姻”,作为福同村的当家人,袁孝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一路走来,在遵义水务集团的全力帮扶下,年,福同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多元。目前,尚有10户26人未脱贫。他们,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围绕“清零”目标,接下来,福同村的出路又在哪里?在袁孝看来,还是得在农旅一体化上做文章。 “打造以农耕文化、农事体验、农耕体育、农耕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田园综合体,针对成人、大学生、青少年三大客群,研发设计丰富多彩的农旅项目,吸引他们走进福同,体验乡村文化,探索乡村振兴之路。”袁孝说。干群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和许多驻村干部一样,从城里来到农村工作,雷源端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少。遵义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余耕慰问困难群众福同村辖11个村民组,共户人,散落在山间。来到村里不到半年,雷源端就跑遍了每一家每一户。谁家住在哪儿,家有几口人,致贫原因是什么,他都了如指掌。 不过,刚进村开展工作时,雷源端的日子是不好过的。除了面对工作环境的艰苦,还得忍受群众的冷眼。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之前一些村干部对村民的承诺未能兑现,致使在村民眼里,干部都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加上听不懂村民的方言,他们有话,自然不愿意和他说,对村里的事务,参与积极性也不高。 “第一次进群众家中,介绍自己是驻村第一书记时,我自己都不知道能为他们干些什么。”雷源端坦言,面对群众的不支持不理解,他常向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最终明白,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心沉下来,把群众当亲人,了解他们的需求,获得他们的信任。 “我来这里,就是要和村民一起战贫斗困,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一次不支持不理解,就上门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赢得群众的信任。”雷源端说,就这样他与群众的距离渐渐拉近,大家对这个新来的干部,开始刮目相看了。遵义水务集团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工作雷源端坦言,刚进来村里那段时间,不少贫困户面对家中的困境一筹莫展,等靠要思想严重。 后来,随着雷源端多次入户,与大家沟通交流做思想工作,加上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激发了大家脱贫的信心和动力,村民的精神面貌悄然发生了变化。 代天贵是一名退伍军人,一家三口本过着简单幸福的小日子。不曾想一场意外的车祸,导致其高位截肢,家庭也陷入困境。 在村里的帮助下,坚强乐观的代天贵靠着自己的双手,坐在轮椅上养了10多桶蜂蜜。他妻子在照顾他之余,种了几亩有机高粱,两个人加起来,一年少说也有2万元的收入。驻村第一书记雷源端为困难群众送过冬物品年,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代天贵一家因儿子考上大学,一家人又为上学的各种费用一筹莫展时,遵义水务集团将代天贵的儿子纳入集团常年资助对象,每年给予元的生活资助,直到他大学毕业。 “没有党的好政策好干部,儿子哪有大学上?我们家哪有今天?”代天贵逢人便说。 “脱贫攻坚一线是最锻炼干部的地方。三年多的驻村经历,虽有坎坷有心酸,但也有满足有收获。”雷源端说,是大山,让他感受到了朴实的力量,是村民,教会他乐观和坚强,让他懂得,什么叫做担当。(查静)来源:多彩贵州网
▼更多精彩推荐,请咨询白癜风治疗中医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