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ldquo增液行舟rdqu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文导读:

遇到阻碍,我们都知道用水冲开它,达到疏通的效果,这种做法叫做“增液行舟”。当阻碍物在肠时,用此法可谓通便;当其阻碍在脉时,这种操作叫祛瘀?

01

通便

通便大家族里面有好几个方药,主要分为四大类:

1、寒下通便: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等,主要成分有大黄、枳实、芒硝、番泻叶之类,主要用于阳明腑实,内有热结,邪热灼阴,阴津枯竭导致的肠腑秘结,需要急下存阴者,多用此法。

禁忌证:内有寒结,大便不通,腹疼挛急,或者气血亏虚大便不通,大肠蠕动无力者禁忌用这个方法。

2、润肠通便:脾约丸(麻子仁丸)、用于津枯肠燥便秘的增液承气汤、治虚秘的单方肉苁蓉。其主要还是增加肠道的液体或者说让肠道更加滑利,从而利于通便;对于老年便秘,气虚不能通便,多用此法。

3、峻下通便:舟车丸。主要成分以牵牛、大黄、甘遂、大戟、芫花之类,药性峻猛,通便逐水,主要用于消肿。

4、通腑降浊:尿毒清,主要用于尿毒症,方中含有大黄、黄芪、白术、桑白皮、茯苓、川芎、丹参等,善能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

(大黄:通便将军)

以上方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大便不通了,通肠;尿不通了,毒气上泛了,通尿。其目的就只有一个字——通。要达到这个目的,要通大便的,加液体吧,但单纯喝多几杯水恐怕是不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内服一些中药,将水液聚集到肠内局部,等到肠道感受积压,就会加速蠕动,让肠道内的物质一股脑地冲出来;如果受到积压,肠道都没有反应的,属于虚秘,此时就不能用泻药了,要内服补益且又滑肠的肉苁蓉方能凑效。

但如果要通尿的,决堤即可,在这里不属于“增液行舟”的范畴。

02

通脉

为什么好多湿疹,皮肤病,局部肿痒得渗出液体,用祛风、祛湿的药物不能凑效呢?反过来,一些人用活血补血的桃红四物汤加减却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难道真的是中医所说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吗?

其实不是的,回到“增液行舟”这个概念,大概可以思考这个问题:一旦体内发生瘀堵、堵塞、秘结,也就像水渠中堆满落叶,河道中长满了水葫芦,然后拦住了诸多垃圾,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快速清除?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大水冲之。

其实在人体也是有一套自救的系统的,当体内发生瘀堵的时候,机体就会派出很多免疫细胞去围攻之、吞噬之、浸淫之,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化掉这些物质,然后带走,实在不行的话还会让自然界的朋友参与进来。

因为以前卫生条件不是很好,还会有自然界一些微生物进入体内腐化掉这些已经“死”在体内,没有生机或者形同僵尸的细胞。现在卫生条件相当好了,不仅周围的细菌减少了,就连我们体内该有的益生菌都少了好多(这种可不是随便用益力多能补的,因为益生菌种类太多了,不能用肤浅的方式补给),就像江河的鱼虾种类都少了很多一样,自然清理不了该清理的杂物、虫子。为了创造它们生存的条件,机体会分泌液体围住瘀堵的地方,方便清除这些“造反者”和没有生机的“群众”,因此瘀堵的人常年都是表现很湿气的,这些都是体内“增液行舟”的自救方式。

可是不懂的人只知道自己湿气了,拼命地利水祛湿,最终导致浸淫减少,瘀堵不除,干结难化,轻则为痨,重则酿灾。

当然,一直让其浸淫,甚至故意食用鸭公、鹅肉、鱼虾蟹、菠萝蜜之类来加湿,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甚至会伤肾。我们只要清楚其根源,知道液体已增,就明白还差修复和新陈代谢这步工作了,调理时可以在桃红四物汤中加大量的黄芪,让新血得生,脉络得畅;又可以加金钱蛇,让顽固旧瘀得去;若两者配合,则去旧生新,瘀堵得以通畅,顽疾自然就会消失。

以上是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其他疾病有其他对应方法,原理一样,方子不一样,不可硬套。

在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肿了?

答:因为我们老了。老年之所以肥胖懈怠,脸色寒青,舌嫩苔白甚至无苔,因为这也是“增液”的一个体现,目的可能是为了“行舟”,预示着机体局部已经发生瘀堵了。

如果是血堵,则活血;如果是气堵,身体肥冷摸上去就像案板上的肥猪肉的话,是毫无生机的了,这还得缓慢运动让气机通畅,再言补气。然完全复原,回归年轻的状态是很难的,只要求老年人脊柱恢复强劲,未必要求像武术家万籁声那样精瘦,只要身体不要那么胖,腹部不要那么大,筋骨不要那么松散无力就算是及格的了。

总的来说,养生就像搞水利建设工程,有些地方需要堵住,有些地方需要通,把握精微,才能让水液输布到需要的地方去,才能不致于泛滥成灾,或者滞留成害。如果不懂这个水利建设,见到泛滥,就以洪涝论治,以干旱加之,而不是通调之,就会导致局部旱者益旱,涝者难救,生灵依然涂炭,哀鸿遍野,非司天之过也,是人之错。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定要重视水的特点,好好调控,不能垃圾没送出去就翻船了。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吗,水枯就会停舟,增水就会行舟。至于为何水泛,可能机体在不通知我们就擅自“行舟”了,例如吃错东西导致腹泻,事出有因,一定要明察秋毫,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否则只会臧害生机,酿成后患。

但愿解释中医,能够透切一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guanxingbianmi.com/bmmj/8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