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患者常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就诊,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肠系膜血管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所有患者中,肠系膜血管炎发病率在0.2%到9.7%之间,而在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中发病率则达到29%到65%。

病例介绍

患者,女,17岁,表现为弥漫性腹痛、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及颧部皮疹,持续两个月。

无腹泻或直肠出血史。6年前被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有相似的皮肤黏膜症状和肾脏受累,对免疫抑制剂有反应。

腹部检查显示轻微的上腹部压痛和轻微的肠鸣音。

实验室检查发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受损、蛋白尿、抗核抗体和抗dsDNA抗体阳性。粪便培养阴性。

腹部X光片显示肠管扩张(图1A)。

腹部CT显示腹水,肠管扩张,弥漫性肠壁分层,增强,双晕征(图1B),

腹部血管CT血管造影梳状征提示肠系膜血管炎(图1C)。

甲基强的松龙和环磷酰胺治疗,然而,发展成肠缺血,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并死亡。

病例述评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目前国际上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本病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明确的患者,当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的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并除外其他原因(如原发性胃肠道病变、急腹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等),且激素治疗有效,可做出狼疮肠系膜血管炎的诊断。

腹部CT下正常人的肠管壁厚度不超过3mm,大于等于4mm则被认为肠管壁异常增厚。常见的CT表现包括肠壁局部或弥漫性增厚,肠壁异常强化,肠管呈梳状排列(梳状征),腹水及肠壁肿大。肠壁增厚通常是多灶性的,不局限于单个血管领域,因为肠系膜血管炎可能同时影响多条血管。增强CT(CTA)扫描清晰显示肠壁和腹部血管,提髙诊断的准确性。腹部增强CT肠管异常可表现为受累增厚肠段的黏膜层和浆膜层出现明显强化,而中间的肌肉层强化较低,犹如一个靶子,故称为“靶形征”或“双晕征”。肠系膜异常表现为肠系膜的血管增粗、增多,异常排列如“梳状”或“栅栏状这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的常见征象。但需要注意的是,机械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也可引起肠管扩张,肠壁水肿增厚等变化,因此腹部B超,腹部站立位平片,腹部CT不仅可以帮助诊断,同时对于鉴别诊断也非常重要。与普通CT相比,肠道血管CT造影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的金标准,特别是当患者出现肠缺血、血栓等血管炎表现时,CT造影显示肠道节段性改变,正常肠道和异常肠段交替出现,呈多灶性的特征。

早期诊断积极进行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至关重要,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肠切除;该病极易复发。

李永军

阅读是进步的阶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guanxingbianmi.com/bmxg/6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