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不用怕规范诊治是关键
前几天在门诊又有一位病人拿着肠镜单焦虑地问:“医生,我的肠子里长息肉了,怎么办?”。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跟病人讲:“先不要急,把肠镜单给我看一下是不是可以做内镜下息肉切除”。那么,肠息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长肠息肉?长了肠息肉该怎么办?今天,就来聊一聊有关肠息肉的问题。
肠息肉到底是啥玩意息肉是指凸出于黏膜表面的异常组织,人体的很多部位都可以长息肉,比如胆囊息肉、鼻息肉、宫腔息肉、胃息肉等,肠息肉顾名思义就是长在肠道的息肉,其中,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发生率远高于小肠息肉。从病理学角度可以把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其中,非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一般不发生癌变;肿瘤性息肉主要是指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瘤。成人发现的肠息肉大多为腺瘤,腺瘤样息肉发生恶变的可能性与其体积大小、组织学类型和不典型增生的程度相关,腺瘤直径大于2cm者,约有半数发生癌变,绒毛状成分多者癌变率更高。
肠息肉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一般来讲,肿瘤性息肉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炎性息肉多是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肠息肉的发病率会逐渐上升,此外,某些生活习惯,如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便秘、吸烟、酗酒、肥胖和缺乏运动等,亦可导致息肉的发生率升高。
临床上,肠息肉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腹部不适、排便习惯的改变,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便血、肠套叠、肠梗阻或严重腹泻。因此,绝大多数的肠息肉是通过例行体检或轻医院行肠镜检查发现的,少部分是由于出现了息肉相关并发症而就诊明确。
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内镜技术的出现使得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肠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肠息肉无处躲藏,目前肠镜检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早期发现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进而行肠镜下切除术,从而最大程度的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我们建议4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体检行肠镜检查明确有无肠息肉,如果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建议尽早行肠镜检查:(1)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超过一周。(2)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消瘦、贫血、便血等。(3)有结肠癌或家族性息肉病家族史。
随着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肠镜下进行切除,切除的方法很多,小息肉可以冷切除或高频电切除,大息肉可以通过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相对更高,如果息肉太大,肠镜下切除并发症发生风险极大或者已经怀疑有癌变,不适合肠镜下切除的,则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烟雨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