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又名“医王汤”,在十大名方中独具特色。它配伍精当,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这就是我今天向大家介绍的补中益气汤。它由宋金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所创,时至今日,仍为后世医家所钟爱,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中药方剂之一。说起这个方子的好处,只怕一本书都讲不完。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及效用
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古时判断一个人的生死,常常摸一摸这个人嘴里还有没有气,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故而有了"人活着就是一口气"之说。气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另一个则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人体的元气有赖于脾胃之滋生,脾胃生理功能正常,人体元气就能得到滋养而充实,身体才会健康。因此,古人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即一个人如果脾胃不好,阳气就会不足,各种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宋金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是"补土派"(五行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方药组成如下:黄芪1.5克(病重者可加至3克),炙甘草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3克,橘皮0.6~0.9克,升麻(不去白)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上药切碎,用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主要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常用于中气下陷、脾胃虚弱、气虚发热、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状。
“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
李东垣,本名李杲,东垣是他晚年给自己取的字号,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与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形成金元时期的中医四大流派。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李杲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
李杲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故而后世称其为“补土派”。由于其学说来源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后世宗其说者大有人在。传其学者,不仅有其门人王好古与罗天益,明代以后私淑者更多,如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人,都宗其说,而又各有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脾胃论
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其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今天讲的补中益气汤就出自于《脾胃论》。
金朝末年,战乱频仍,民病饥饱失调,李杲继承其师张元素“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革新思想和扶养脾胃的学术观点,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创立脾胃学说,著成《脾胃论》一书。该书上中下三卷。卷上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卷下详述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多种治疗方法,列方60余首,并附方义及服用法。所创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脾胃论》是李杲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脾胃与元气的关系作了重要的发展,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颇有见地。李氏治疗脾胃内伤诸病,主用益气升阳,结合苦寒泻火,对后世影响甚大。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医学的应用
补中益气汤虽为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的经典效方,但亦不仅限于脾胃疾病,对于其他病症,只要符合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的病理机制即可应用。现今广泛地应用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病后疲劳、胃下垂症、子宫下垂症、眼睑下垂、痔疾脱肛症、疝气、低血压、结核病、消瘦、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四肢倦怠、中气不足、言语无力、重症肌无力、妇女带下、不明原因发热等病症,林林总总共主治十多项,真是不枉“医王汤”的美誉,而一般民众私下购买,将之视为提升免疫力的“保养品”也是十分轻松平常。
补中益气汤能治便秘
说补中益气汤能治便秘,相信的人可能不多。因为该方的配伍与治疗便秘没有什么关系。相反治疗久泻。在最近医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便秘、气虚篇中这样写到,“气虚下陷而脱肛者,可加升麻、柴胡、桔梗、人参协同黄芪以益气升陷”。好像人参、升麻与治疗便秘也不相干。但是,在《求医不如求己》中这样写到,“要想将大便迅速排出体外,就要借助气血作为载体。吃补药的目的就是补充气血。要知道若想长久保持大便通畅,那就一定要使脾胃强壮才行。因此补中益气汤对便秘治疗的原因由此可见。
补中益气丸
现今临床上还可以见到一种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从补中益气汤衍化而来。它的效用没有汤剂猛烈,每8丸只相当于原生药3克,也没有汤剂那样易于人体吸收,因此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来选择服用。
后世医家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时也可多加减而成加味补中益气汤,或者合方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加减有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和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总之,在熟悉补中益气汤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基础上,再据证加减,灵活化裁,或与它方合用,就可不断地扩大本方的临床运用范围,提高本方的治疗效果。
张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