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始于气,《黄帝内经》中言:“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的运动以开阖枢的形式表现为升降出入离合。
对于抽象的事物,古人善用“象思维”解释。“开阖枢”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门户、门轴”,打开门才能出,门内就属于里,进出就需要打开门(门枢),非枢无以动。这个门就是人体气出入的门户,也是外邪侵入身体的门户。
如张志聪所说:“开阖者,如户之扉,枢者,扉之转牡也,舍枢不能开阖,舍开阖不能转枢”。中医认为,气之正常“开阖枢”则变化无穷,生命得续。人体清气升,浊气降,气血和,津液行,全赖“开阖枢”升降有序。
不难发现,开阖枢理论是中医最核心的理论。
天地六气的开阖枢《周易系辞》云“合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合一辟谓之变”。溯源“开阖枢”可知,开阖枢范围极其广泛,三者是对阴、阳、变三者的高度概括。
关于开阖枢理论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四时八节“分至启闭”的思想。“分”为春分、秋分;“至”为夏至、冬至;“启”为立春、立夏;“闭”为立秋、立冬。
古人通过观察四时节气的变化,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存在“分至启闭”的变化规律,开阖枢理论原形是在这开启闭合思想中发展而来。后世老子提出“开阖”一说,《老子·道经》云:“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其弟子鬼谷子提出“持枢”一说,《鬼谷子·捭阖》::“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鬼谷子·持枢》云:“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可见老子、鬼谷子都强调顺应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万物才有四季的生长化收藏。
简单说,春夏为开,秋冬为阖,长夏为枢。白天为开,夜晚为阖,日行为枢。
人身的开阖枢最早在医学实践中提出“开阖枢”理论的是《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又言:“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是对开阖枢理论体现人体生理功能的记载。
三阴三阳通过各自的开阖枢属性及变化以贯通阴阳,维持人体在阴平阳秘的状态。
三阳经中,太阳经阳气旺盛发于外,为三阳之表,故太阳经主“开”。阳明经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故阳明主“阖”。少阳经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犹如枢机,故少阳主“枢”。
三阴经中,太阴经气居阴分之表,故其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居阴分之里,故其主“阖”。少阴居阴分之中,故其主“枢”。通过五运六气在不同时空方位的状态体现了三阴三阳对应的开阖枢关系。
此后仲景师将“开阖枢”理论加以推广和发展,他认为六经病变的发生为开阖枢失调的结果,《伤寒论》中蕴涵了丰富的开阖枢理论。
如伤寒、中风选方麻黄剂、桂枝剂以开太阳、调营卫;热结在里、燥屎内结选方承气汤以阖阳明、敛阳气;往来寒热、伤寒中风并举选方柴胡剂以舒少阳、司调节;腹满而吐、时腹自痛、大实痛者,选方桂枝加大黄剂,以运太阴,除淤血;食则吐蛔、胆火内郁选方乌梅丸以收厥阴、交转阴阳;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选方黄连阿胶汤以转少阴、既济水火。
开阖枢理论的4种内涵一、反映人体三阴三阳的气化过程
气化是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是完成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开阖枢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人体三阴三阳的气化过程,其中太阴太阳为“开”,乃经气向上向外运动;阳明厥阴为“阖”,乃经气向下向内运动;少阳少阴为“枢”,乃调和经气上下内外运动。
六经的经气活动,周而复始,也叫气化,包括人体内进行的能量、信息、物质的转化,也包括了能量的流通和内外的交换。
若开阖枢其一有殃,则阴阳无以交融,气血津液不得运行周身,进而气机失常百病丛生。
二、体现人体阳气的运动变化
阳气的变化,在开阖枢中也有所体现。唐代王冰在解释开阖枢之义时,便提到可从气之多少来论,然其没给出具体划分。
吴菎在《素问吴注·卷二》提到:“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于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枢轴焉,谓之枢”。阳气的运动变化呈现开阖枢的特点,即太阳“开”,主阳气向外布散;阳明“阖”,主阳气向内聚集;少阳“枢”,主阳气入于阴。
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阖,分别代表阳气的一种状态,“太阳”,就是阳气很盛大的意思。“太阳主开”,指的是太阳主开功能的启动,阳门打开,阳气得以逐渐地释放出来。阳气到了极盛时就会转衰,就需要节约,需要保留火种,阳气就要进入蓄积收藏的状态。
“太阴为开”阳气升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就逐渐衰减,要从升发转到收藏,由出转到入,从浮到沉。太阴开机启动后,阳气进入真正的潜藏状态。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少阴枢转开合,厥阴闭合收藏之门,太阳开启功能打开,阳气又开始工作,重新进入升发、宣布状态。
三、阐释人体脏腑关系
开阖枢理论在脏腑功能方面也有独特的应用。
太阴太阳主“开”互通,则肺与膀胱相通,脾与小肠相通;阳明厥阴主“阖”互通,则胃与心包相通,肝与大肠相通;少阳与少阴主“枢”互通,则心与胆相通,肾与三焦相通。
四、开阖枢变化与人体电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开阖枢的变化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调节以及人体电信号传递方式有关。
例如,开阖枢理论与现代医学植物神经功能不谋而合:“开”的作用机制与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相类似;“阖”的作用机制与副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相类似;“枢”的作用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机制相类似。
开阖枢理论还与现代医学的离子通道相类似,细胞膜的电位差依靠钠离子通道的“开阖”来维持,肌肉运动依靠钙离子通道的“开阖”来控制。
开阖枢理论的临床应用消化系统疾病
其病机多在于太阴“开”、阳明“阖”太过。如对于下利,就是太阴“开”太过,则脾气虚,脾不升清而将水谷精微布散四周,浊阴移走大肠,则生泄泻;阳明“阖”太过,则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腹满疼痛,大便秘结。
心系疾病
其病机涉及六经经气的开阖枢功能失司。如高血压的病机为太阳初升后少阳“枢”机不利,阳气亢盛于外,且太阴“开”机失司,少阴“枢”机不利而使阳气入厥阴不足,阳气不入于阴,故使患者夜间血压难以下降。
胸痹的辨治,可从太阳“开”与阳明“阖”的角度(瓜蒌薤白白酒汤),太阳“开”与太阴“开”的角度(枳实薤白桂枝汤),少阴“枢”与太阴“开”的角度(薏苡附子散)论治,加以干预。
肺系疾病
当太阴主“开”功能失常(如脾虚湿滞、肺气失宣)时,其发散作用受阻,水液输布异常,易产生痰饮。少阴主“阖”功能失常,难以温煦痰饮,饮邪凝聚停滞,病情缠绵反复。痰结居于肺中,位置深邃且根深蒂固,影响肺气“开阖”功能,气道闭塞,津液不行,容易产生“肺积”。
少阴、少阳为治病关键
少阴、少阳为枢,枢者枢纽之意,也就是众多通道的控制口。
少阳升,阳明才能降。阳明是阳之盛极,产生一阴的少阴,催动气血转入太阴。太阴接受阳明之气,传化进入少阴。少阴已生,激发阳气释放,转入太阳。因此少阴是阴阳之枢纽,调节阴阳之孔道。
现代医家采用“开阖枢”理论治疗疾病疗效颇丰。如郭怡婷利用乌梅丸通利枢机治疗痛经疗效显著;史锁芳“抓住“少阳为枢,阳明为阖”这一关键治疗咳嗽获得良效;史光伟发现木防己汤证治疗三焦停饮证的核心病机为“少阳枢之不及”。
在针灸上,“开阖枢”理论也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比如三阴交为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交合之处,一穴即可通调三阴之开阖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