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检测

类风湿因子RF:

是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M型。

类风湿性疾病时,阳性率70~90%,类风关阳性率70%,其他自免病也阳性,特异性不高。

抗核抗体检测:

1、抗核抗体:

广义抗核抗体(ANA)不再局限细胞核,而是扩展到整个细胞成分。

均质型

与抗dsDNA、抗组蛋白和核小体抗体有关

核膜型

主要有抗核孔复合物和抗板层素两种抗体

颗粒型

与抗U1RNP、抗Sm、抗SSA、抗SSB等抗体有关

核点型

少核点型:即p80盘曲蛋白抗体

多核点型:即Sp抗体

着丝点型

与着丝点抗体有关

核仁型

与针对核糖体、U3RNP、RNA聚合酶的抗体、抗Scl-70抗体、抗原纤维蛋白抗体有关

2、可提取的核抗原(ENA)测定:

抗核抗体

荧光核型

Hep-2细胞特点

临床意义

dsDNA

核均质型

Hep-2细胞核均质性着色,分裂期细胞浓缩染色体荧光增强

见于活动期SLE,阳性率70~90%

抗组蛋白抗体

同上

同上

见于50~70%的SLE及95%以上的DIL病人

抗核小体抗体

同上

同上

诊断SLE的特异性指标,敏感性58~71%,特异性97~99%

抗Sm抗体

核粗颗粒型

Hep-2细胞核质呈粗颗粒荧光,有时伴细小核点,核仁阴性。分裂期细胞浓缩染色体阴性

诊断SLE特异性达99%,且能反映活动度。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肾病、肺纤维化及心内膜炎有一定关系

抗nRNP抗体

同上

Hep-2细胞核质呈粗颗粒荧光,核仁阴性。分裂期细胞浓缩染色体阴性

与MCTD相关,阳性率95~%。还见于30~40%SLE

抗SSA

(Ro)抗体

核细颗粒型

Hep-2细胞核质呈细颗粒着色,部分核仁荧光增强。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周围区域呈颗粒型荧光,染色体区域阴性

见于SS(敏感性88~96%)、RA(3~10%)、SLE(24~60%)。亚急性皮肤性狼疮(70~90%)、新生儿狼疮(>90%)、补体C2/C4缺乏症(90%)、PBC(20%)

抗SSB

(La)抗体

同上

同上

见于SS(71~87%)、新生儿狼疮(75%)伴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30~40%)、SLE(9~35%)、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15%)

抗p80盘曲蛋白抗体

核少点型

Hep-2细胞间期每个核有1~5个大小不同的点状颗粒分布

见于有自身免疫病指征病人

抗Sp

抗体

核多点型

Hep-2细胞间期每个核有5~20个大小不同的点状颗粒分布

见于PBC,偶见于SS、PSS和SLE病人。线粒体抗体阴性但怀疑PBC的病人可检测Sp抗体

抗核孔复合物或板层素抗体

核膜型

细胞核边缘呈线型强着染,核内无或很少着染

抗板层素抗体主要见于同时存在三种临床表现的疾病:肝炎,血细胞减少,且抗磷脂抗体阳性;皮肤白细胞裂解性血管炎或脑血管炎。抗核孔复合物抗体较少见

抗Scl-70抗体

核仁型

Hep-2细胞核仁为荧光加强的均质荧光,分裂间期细胞核呈均匀荧光,分裂期染色体边缘出现荧光

见于PSS病人,预后不良

抗原纤维蛋白抗体

同上

Hep-2细胞核仁呈块状荧光,分裂期细胞为染色体周围环形荧光

见于PSS

抗PM-Scl抗体

同上

Hep-2细胞核质呈弱均质型,核仁呈强均匀型荧光

见于重叠综合征:合并PM、DM、PSS(Scl)

抗增殖期细胞核抗原抗体

Hep-2细胞S期强阳性而G0或G1期细胞阴性

3%SLE病人

抗着丝点抗体

着丝点型

Hep-2细胞间期细胞核均匀分布大小、数目相同的点状荧光,分裂中期细胞中间位置出现带状浓缩点状荧光

局限性PSS(80~95%),PBC

SLE:系统性红斑狼疮,DIL:药物性狼疮,MCTD:混合性结缔组织病,PSS: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Scl:硬皮病,PM:多发性肌炎,SS:干燥综合症,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DM:皮肌炎,RA:类风湿性关节炎

3、抗DNA抗体检测:

分为抗双链(dsDNA)抗体、单链(ssDNA)抗体、和ZDNA抗体。

抗dsDNA抗体阳性

见于活动期SLE,阳性率70~90%。特异性高,敏感性较低,目前认为,能结合补体的抗dsDNA抗体,在SLE特别是并发狼疮性肾炎病人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他风湿性病中抗dsDNA也可阳性。

抗ssDNA抗体阳性

见于SLE(阳性70~95%),尤其是合并有狼疮性肾炎,还可见于一些重叠结缔组织病、药物诱导的狼疮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但不具有特异性

4、抗胞质抗体:

a、抗线粒体抗体(AMA):

意义

许多肝脏疾病可检出AMA。其阳性率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无症状者为90.5%,有症状病人为92.5%;慢性活动性肝炎可高达90%以上。但是,胆总管阻塞和肝外胆管阻塞为阴性。AMA可作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外胆道阻塞性肝硬化症的鉴别诊断。此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门静脉性肝硬化阳性率为25%。药物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为M3和M6.

b、抗肌动蛋白抗体:

意义

见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也见于重症肌无力、克罗恩病、长期血液透析。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60~90%有IgG型抗肌动蛋白抗体,且效价高

3、抗jo-1抗体:

靶抗原是组胺酰tRNA合成酶,其生理功能是催化tRNA接上组氨酸。

意义

Jo-1抗体对肌炎伴间质性肺纤维化有高度特异性,抗体的效价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多发性肌炎、Jo-1抗体阳性及HLADR/DRw52标志称为Jo-1综合征

抗组织细胞抗体检测:

1、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化学成分相似,且两者具有交叉抗原性。

意义

是抗基底膜抗体型肾小球肾炎的特异性抗体,包括Good-Pasture综合征、急进型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还见于药物诱导的间质性肾炎,但作用不明。阳性病人有50%病变局限于肾脏,另50%有肾脏和肺部病变,仅有肺部病变者非常少见。

2、抗胃壁细胞抗体(PCA):

意义

恶性贫血病人90%为PCA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PCA阳性率与胃黏膜病变的进展程度相关,但抗体效价与病变进展程度不相关,也不与治疗效果平行。也见于胃黏膜萎缩、缺铁性贫血、十二指肠溃疡、甲状腺疾病、原发性艾迪生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大约1/3的甲状腺炎病人有抗胃壁细胞抗体。

3、抗甲状腺抗体:

a、抗甲状腺球蛋白(TG)抗体:

意义

90~95%桥本甲状腺炎、52~58%甲状腺功能亢进、35%甲状腺癌。重症肌无力、肝脏病、风湿性血管病、糖尿病也可阳性。有些正常人,特别是妇女,抗TG阳性随年龄而增加,40岁以上妇女检出率可达18%

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抗TM):

意义

检出率:桥本甲状腺炎50~%,甲状腺功能减低症88.9%,甲状腺瘤13.1%,单纯性甲状腺肿8.6%,亚急性甲状腺炎17.2~25%,SLE为15.4~44.7%,其他风湿病为30%。正常人8.4%阳性率。抗TG和抗TM同时检测可提高阳性率。

4、抗平滑肌抗体(ASMA):

意义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病毒性肝炎。其中F型肌动蛋白与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G型肌动蛋白与酒精性肝硬化相关。波形蛋白与病毒感染、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相关;Desin可能与心肌炎相关。在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肝硬化、肝癌中,效价低,无诊断价值。

5、抗心肌抗体:

意义

心肌炎、心肌衰竭、风湿热、重症肌无力、心脏术后。此外,0.4%正常人和某些风湿性心脏病病人

6、肝脏相关自身抗体:

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

LKM可同时与肝和肾微粒体起反应,LKM1靶抗原是CYP2D6,LKM2靶抗原是细胞色素P同工酶,LKM3靶抗原为UDP葡萄糖醛基转移酶。

LKM1

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见于妇女、儿童)、慢性丙型肝炎

LKM2

仅见于应用药物替尼酸治疗的病人

LKM3

丁型肝炎相关

b、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检测(SLA):

意义

SLA对II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大约25%自身免疫性肝炎阳性。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其他抗体检测:

1、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

ANCA是血管炎病人的自身抗体,是诊断血管炎的一种特异性指标。主要有两型:胞质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前者主要靶抗原是蛋白酶3,它是中性粒细胞嗜天青颗粒的主要成分。后者主要靶抗原是髓过氧化物酶,它是中性粒细胞嗜天青颗粒的另一主要成分。

cANCA

主要见于韦格纳肉芽肿(WG)。活动性WG病人在病变未影响到呼吸系统时敏感度为65%,当已出现呼吸系统、肾脏损伤时敏感度达90%以上。其他还有坏死性血管炎、微小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等

pANCA

快速进行性血管炎性肾炎、多动脉炎、Churg-Strauss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炎中阳性率70~80%。pANCA主要与多发性微动脉炎相关。还见于风湿性和胶原性血管炎、肾小球肾炎、溃疡性结肠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2、抗心磷脂抗体(ACA):

是一组针对各种带负电荷磷脂的自身抗体。抗磷脂抗体与内皮细胞或血小板膜上的磷脂结合,破坏细胞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与红细胞结合,在补体参与下,造成溶血性贫血。

意义

在SLE病人中阳性率达70~80%,SLE病人中枢神经系统血栓形成与阳性ACA显著相关。血清及脑脊液中ACA的检测有助于神经精神性狼疮病人的临床诊断。高水平的ACA是急性脑血管病的预后不良的信号。ACLA在RA病人阳性率可达33~49%,是了解疾病进展的实验室指标。约70%未经治疗的ACA阳性病人可自发性流产和胎死宫内,尤其是IgM型ACA可作为自发性流产的前瞻性指标。ACA阳性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阴性者,以IgG型抗体多见,并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有关。

3、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

意义

对诊断重症肌无力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大约90%病人阳性,其他眼肌障碍病人全部阴性。

可作为重症肌无力疗效观察指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人用蛇毒治疗后可出现假阳性。

4、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

意义

已列为RA的分类诊断标准之一,对RA敏感性为50~78%,特异性为96%。RA病人发病前10年可检测出抗CCP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阳性的RA病人骨破坏较阴性者更加严重,并与RA活动性相关,抗CCP阳性的RA病人常在发病2年内即可能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损伤。且滴度与RA活动度相关。

数据来源:

《诊断学》第9版

一起去旅行liss-

“说明:

本教程旨在整理相关难以记忆的基础知识以备查阅,务必详细阅读有关书籍后再使用,一切后果自负,非医务人员谨遵医生建议。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如侵权请联系平台。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guanxingbianmi.com/bmys/6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