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两课亚健康调理师五十

-------每周一、五为大家倾情奉献------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科院《亚健康调理》

第二节脏腑证治

脏腑证治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将四诊所获得的证候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病变所在的脏腑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作出诊断,进行治疗的一种辨证论治方法。

由于十二经脉隶属于六脏六腑,经脉与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密切相连,病理上息息相关。所以,《灵枢·经脉》篇关于十二经脉的病候中,相应脏腑病证占有一定的比例。

(一)肺病证治

1.风寒束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全身酸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涎清稀,苔薄白,脉浮紧。多见于风寒感冒及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根据病因、病性确立治疗大法和施术原则,即祛风散寒、宣肺解表。法用挂法或走罐,寒邪较重者加灸。按照涉及脏腑、经络、证情的标本缓急选穴处方,即取手太阴经和相表里的手阳明经以及足太阳经穴为主,如中府、太渊、列缺、合谷、曲池、风门、肺俞、大椎等。

2.热邪塑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口渴,鼻干或流黄涕,鼻衄,咽喉肿痛,咳痰黄稠,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浮数。多见于风热感冒及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等。治宜祛风清热,宣肺解表。法用刮痧和拔罐法。取手太阴经及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如中府、尺泽、鱼际、少商、合谷、曲池、外关、大椎、内庭等。

3.痰湿阻肺咳嗽气喘,胸膈满闷,喉中痰鸣,不得安卧,咳痰甚多,色白而粘,苔腻,脉滑。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扩张、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病变主要涉及肺睥两脏,证属本虚标实(脾虚肺实)。治宜肃肺降气,除湿化痰。热痰用泻法,寒痰平补平泻并可加灸。取手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如中府、太渊、尺泽、列缺、太白、三阴交、丰隆、足三里、肺俞、脾俞等。

4.肺气不足咳喘无力,少气懒言,气短不足以息,声音低微,面色苍白,倦怠无力,自汗,舌淡,脉细。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治宜补肺调气,健脾益气,温肾纳气。耳疗或灸疗并用,补法;取手足太阴、足少阴、任脉经穴及相应背俞穴,如太渊、三阴交、太溪、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肺俞、脾俞、肾俞等。

5.肺阴不足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干喉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炎恢复期。治宜滋养肺肾之阴,清泻虚热。法用平补平泻。取手太阴经、足少阴经穴和相应背俞穴,如太渊、中府、尺泽、列缺、孔最、鱼际、太溪、照海、肺俞、肾俞、膏盲等。

由于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手少阴经脉上肺,足少阴经脉入肺中,足厥阴经脉上注肺,胃之大络络肺,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交会于中府穴,故肺病的证治与大肠、心、肝、肾、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大肠病证治

1.大肠实证多因饮食积滞,壅塞肠道而致。症见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痢不爽,苔黄腻,脉沉实有力。多见于暴饮暴食、肠腑积热者。治宜消积导滞,通调腑气。法用泻法。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横、内关、支沟等。

2.大肠湿热因湿热下注大肠,气血壅滞而致。症见腹痛,大便溏滞不爽,色黄味臭,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如热结而为肠痈,则腹痛拒按,大便秘结,下肢屈而不伸。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急性痢疾、慢性痢疾急性发作、阿米巴痢疾、急性阑尾炎等。治宜清热燥湿,理肠导滞。法用泻法。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合谷、曲池等。

3.大肠虚证多因久泄、久痢而致。症见大便失禁,腹泻无度,肛门滑脱,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滑,脉细弱无力。多见于现代医学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脱肛等。治宜补气升阳,止泄固脱。法用补法,重用灸法。宜取气海、关元、百会、长强、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等。

4.大肠寒证多因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致。症见腹痛,肠鸣,泄泻,苔白腻,脉沉迟。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或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治宜温里散寒,止痛止泻。挂法和灸疗并用。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等。

5.大肠津亏多由素体阴虚,或热病耗津、久病伤阴而致。症见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状如羊矢,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常见于热病后期和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治宜滋阴增液,润燥通便。法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宜取合谷、足三里、上巨虚、内关、支沟、太溪、照海、大肠俞等。

(三)脾病证治

1.脾气虚弱脾气虚弱则运化失常,致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症见食少纳呆,腹胀,肠鸣,便溏或腹泻,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气虚下陷,则伴久泄、久痢、脱肛、内脏下垂、子宫下垂;气不摄血,则兼便血、月经过多或崩漏、皮下出血。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紊乱、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治宜补中益气,多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如太白、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胃俞等。气虚下陷者,加气海、关元、百会,重用灸法;气不摄血者,加隐白、血海、膈俞,重用灸法。

2.脾阳不足腹痛绵绵,喜暖喜按,泄泻清冷,小便不利,白带清稀,肢体不温或水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泄泻、水肿、白带过多等。治宜温运脾阳。多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有关背俞穴为主,如太白、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关元、脾俞、胃俞、肾俞等。

3.湿热困脾腹胀,纳差,厌油,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体倦身困,头重如裹,大便不爽,小便不利,目黄,身黄,尿黄,苔黄腻,脉濡数。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肝炎等。治宜清热利湿。用泻法。取足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如太白、商丘、三阴交、阴陵泉、太冲、章门、期门、足三里、阳陵泉等。

与脾相关的脏腑合病主要有脾胃不和、脾肾阳虚、肝木乘脾、心脾两虚、脾肺合病等。

(四)胃病证治

1.食积伤胃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心呕吐,嗳腐吞酸,腹泻,苔厚腻,脉滑。多见于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治宜消食化积,调理胃肠。用泻法,如刮痧或拔罐等。取任脉、足阳明经穴和胃的募穴为主,如下脘、足三里、中脘、建里、内关、公孙、内庭等。

2.胃寒偏盛胃脘冷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遇寒则重,得热则减,苔白滑,脉沉迟弦紧: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溃疡病、慢性胃炎等。治宜温中散寒。针灸并用,多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相应俞、募穴,如梁门、足三里、公孙、三阴交、脾俞、胃俞、中脘等。

3.胃热炽盛胃脘灼痛,嗳腐吞酸,胃中嘈杂,消谷善饥,口渴饮冷,口臭,便秘,牙龈红肿或出血,舌红苔黄,脉洪大滑数。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口腔粘膜病以及某些传染病高热期。治宜清泻胃热。用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如合谷、曲池、内庭、足三里、梁门、支沟、中脘、大陵等。

4.胃阴不足胃脘嘈杂而痛,干呕呃逆,饥而不食,口干舌燥,大便干,小便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和急性热病后期。治宜养胃生津。平补平泻。取手足阳明经穴及胃的募穴为主,如合谷、中脘、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廉泉、金津玉液等。

胃的病证除与脾、大小肠密切相关外,也时常受到肝的影响。由于足厥阴肝经挟胃,当肝气郁结之时,常常会横逆犯胃,出现胃痛连及两胁等症状。当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治法。

(五)心(包)病证治

1.心气不足面色咣白,心悸,气短,自汗,体倦乏力,劳累后加重,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时见结代,甚则四肢厥冷、大汗不止、神昏虚脱。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心脏病、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心神经官能症、休克等。治宜温通心阳,调和气血。轻刮和灸疗并用。取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和相应俞、募穴,如神门、通里、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足三里等。

2.心血亏虚面色苍白,Jb悸易惊,健忘,失眠或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淡或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见结代。多见于现代医学的贫血、心脏病、神经衰弱、心神经官能症等。治宜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平补平泻。取穴同上,并加太溪、三阴交、脾俞、膈俞等。

3.心火亢盛胸中烦热,失眠,口渴,口舌生疮,吐血,鼻衄,小便赤涩,甚或尿血,或见肌肤疮疡,舌红,脉数。多见于现代医学的舌炎、口腔炎、维生素B。缺乏症等。治宜泻热降火,清心除烦。用泻法。取手足少阴、手厥阴经腧穴,如阴郄、少府、大陵、劳宫、内关、郄门、太溪、照海等。

4.痰蒙心窍心烦,失眠,心神不宁,神志错乱,意识不清,如呆如痴,或喜怒无常、语无伦次、狂躁不安,甚者神昏、喉中痰鸣,舌红,苔腻,脉弦滑。多见于癔病、癫狂、中风。治宜豁痰开窍,镇惊宁神。用泻法,或重用刮痧见痧豆需放痧。取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和督脉穴为主,如神门、少冲、中冲、内关、大陵、间使、水沟、大椎、合谷、太冲、丰隆、十二井等。

5.心脉瘀阻胸闷,Jb悸,心绞痛,痛引臂内或左肩胛区,发作时大汗、惊恐、四肢厥冷、口唇青紫,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见结代。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心绞痛、心肌梗死。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泻法。取手少阴、手厥阴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如神门、阴郄、内关、郄门、膻中、巨阙、心俞、厥阴俞、膈俞等。

由于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里,足太阴经脉注于心,足少阴经脉络心,足三阴之络上走心包,足厥阴经脉布膻中,足三阳经别通于心,督脉贯心通脑,手少阴经脉又上肺,故心和心包病的证治与小肠、三焦、肺、脾、肝、肾以及足三阳经、督脉均有关系。

热烈祝贺君竹丽人品牌年11月19日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

君竹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盖闻业分百类,以医者为仁,人有百流,而德才共钦,舍此孰可论君子乎?

予之谓君子也,仁义之行,山河动容,信德之言,气贯九重;修心如镜,日月齐晖,来自巴国多险岳,汉水贯长虹,中有一杰,人中凤也,乃本君,王氏君竹,十二学医,四十载求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成竹于胸;《千金方》《伤寒病论》如数家珍;著《现代经络美容》,挥毫《和谐中国》,《科技复兴》《中国学者》箸学;拜师于红墙,施人于众生,办学于蓉城,举世瞠目;养性如竹,丽人天下,义无愧于名,其仁德久荡与心胸,故以君竹丽人名市者,岂仅上口而已也哉!

方今医界,春秋鼎盛,群雄奋跃;紧鼓密云,名逞雄略。君竹既出,伊易晚悦,赫赫正途,昂昂伟业,展奇材之未晚,凭英胄之一绝,择其善,从其能,得翼翼之股肱;左青龙,右白虎,催堂堂之鼓乐,夫堂者,阵也;灸者,兵也;水火者,谋也;管理者,将军也,突突兮指法行云,芸芸乎久疾皆除。

招招术妙,款款情殷,欢呼之声自巴山而雷动,倾慕之客从华夏而星奔,听慷慨之言,观叱咤之行,信乎大道源于天地,君子出自白丁,时君竹之旌,内则可率士气,外则可壮丹田,上则可泣日月,下则可御鬼神,又岂是一针灸之诚耳,座君竹府,颂君子文;喝君竹酒,践君竹行人生之,此也大快,复何他寻!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药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看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guanxingbianmi.com/bmys/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