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很期待的一部电影,已经不记得为什么没有进电影院看,(只记得当时排档率并不高,不像近来某些商业片,大腕云集,但拍的不知所云,无奈排挡率却不低),一直没有看到。直到最近发现爱奇艺中会员可看,得偿所愿。
这个影片看下来,管中窥豹,越发敬畏;
纪录片形式,不涉及剧情,所以我觉得就无所谓剧透了。
以下图片来自于爱奇艺中《喜马拉雅天梯》电影画面。
就像山的那一边--夏尔巴人一样,西藏的那些少年,因为体质的原因,同样,他们也是天生的登山家。
未必是热爱攀登,但肯定的,从登山学校毕业后,未来从事这门危险的工作--登山向导、协作,是可以用来依靠,赖以生存的。
看起来仍然青涩的他们,已然去往常人所不可及的高度。
去往珠峰的路上,有的学生会经过家里,一顿饭,一次祈福,一声问候。
珠峰大本营BC:海拔米,含氧量50%
巨大的星球帐,能够容纳几十人在里面开会,休息;
俨然一个高海拔阳光房,我印象这个帐篷是最暖和的一个帐篷,强烈的阳光伴随紫外线,从一侧的半透明篷布冲进帐篷,温暖着整个空间;
适应海拔期间,闲来无事,坐在里面,温暖的让人昏昏欲睡。
这位同学,可以上了,很意外的笑容,既兴奋,又紧张。
而这位同学,只安排在了级,能感到他那种失落的无奈。我相信作为运输组,能上级,体能绝对没有问题,也许欠缺的是登山技巧,再向上的心理承受力等。运输组:主要用于运送各种物资,用来保障山上所有人的供给。到那个海拔高度,所有物资都要靠人力来承载;相信我,在那里,没有人愿意多背一根羽毛;他们是非常辛苦的一群人之一,而却又显得那么默默无闻。修路组:同样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体力充沛,技术娴熟;
他们总是走在最前边的人,承受所有人中最大的风险,一路上无保护攀登,打下每一个冰锥,铺设所有路绳,架设跨越冰裂缝所需的梯子。
走的多高多远不是目的,只为了保障后来者的安全,顺利。
前进营地(ABC):海拔米,含氧量45%
虽然没有到过这个海拔,但我仍能在回忆中感受到米海拔那种难以呼吸,怎么使劲吸气似乎都不能充满你的肺部;
接下来,带来的就是呼吸急促,体内血痒含量下降,体力不支。
冰爪前的2对利刃是为了上升陡坡踢冰所需;
对于我们这种业余选手,刚开始踢冰绝对是个力气活,如果一直找不到技巧,脚趾头就要自求多福了。
有趣的是,上边的人踢冰,下边的人面临的就是下冰雹,且冰雹大小不固定。这样,安全帽的作用之一就体现出来了。
距离前进营地还有50米;
这个50米绝对不是山下的50米可比。每一次抬脚那都需要勇气,还有力气。镜头中,协作“气定神闲”,登山客“半死不活”,这就是最真实的对比和写照。
看似平坦的路,看似不远处的排头,就这看似目所能及的路程,可是真要走起来,3小时也未必能走到。
极限环境,能让你发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身边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性的善与恶,会逐步撕开你原本的面具;
而高海拔登山中的那些向导和协作,他们真的是一群很伟大,也很简单的人;
伟大,山上的这群人,是在用生命保障你的梦想,筑就你的成功;
简单,山上的这群人,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尔虞我诈,只有一个目的,尽全力保证你的安全。
每次学校都会安排能力最强的同学尝试登顶;
这就像是一次机会,如果能够把握住,突破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能够走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你所面临的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未知。
北坳营地(1号营地):海拔米,含氧量40%
镜头中,登山客说“真不是人上的,累的要死....”
这个体验,真的是,谁去谁知道。
2号营地:海拔,含氧量36%
山巅之上,真的有山下不可能看到的景致,也许正是经历了那么多折磨,才更觉得更加美妙;
我的目标慕士塔格峰米(登山界常说海拔米),能做到的话,登山也许就告一段落。自我评定,还没有完成米级的能力。
3号营地:海拔米,含氧量33%
这就是冲顶前的最后一个营地了。
米,含氧量30%。
也许是因为周边的山都比较宏伟,海拔很高的缘故,从镜头上看,似乎和米、米俯瞰的景色差不多;
当然,意义完全不同。
第一次登顶下撤后的同学:“没这么辛苦过,以后让我登顶都不想去”
多么熟悉的话语,只要去登雪山,下山的人基本都这么说:“我再也不爬山了”、“一年之内不要在和我提爬山”、“我再也不想看到山”。。。
然而,
几个月以后:
“约么?”
这就是登山,一群真正的攀登者,向导也好,协作也罢,登山客也行
不论山下你是谁,身份又是什么,而在山上,
你就是一名攀登者;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雪山的梦,但是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止步于梦;
同样,我们也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梦想,
不需要太多的废话,
JustDo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