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手机

周六吃完午饭,7岁的儿子一直嚷嚷着要玩手机打会游戏,想着娱乐一下也未尝不可,我答应了他。

但为了保护视力,我跟他约定只能玩15分钟,之后就要去午睡,他答应了。

等我洗个碗收拾完出来,我提醒他时间快到,准备收手机了。

妈妈,我再玩10分钟好不好?

就10分钟,我保证!

他正玩得兴起,不肯给回手机睡觉,一个劲跟我耍赖,非要再玩10分钟。

这样的场景,相信做父母的都经历过。其实,这是孩子在讨价还价,试探我们底线。

那么,该怎么处理呢?

不同的回答,塑造孩子不同的性格,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导向。

妥协:“那你再玩十分钟”

妥协之后,10分钟完了,再一个10分钟;10分钟完了再10分钟。

你若真要把手机抢走,孩子便撒泼打滚给你看,然后你又心软了。

一来二去,孩子就知道了你的底线没有下限,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养成“熊孩子”……

比如我闺蜜倩倩有个6岁的儿子,什么都好,就是写作业特磨蹭。

每次倩倩陪孩子写作业,他总是东摸摸西摸摸,时不时央求着“再玩5分钟”。

倩倩心里也特别清楚,不论答应他再玩几分钟,他都不会真的就乖乖听话,5分钟之后还会再有5分钟。

可看着儿子胖嘟嘟的小脸上,挂着的两道清晰的泪痕,听他带着哭腔软绵绵地请求,一颗老母亲的心就慢慢动摇,最后只能缴械投降。

孩子本来就是小机灵鬼,一看自己拿捏住了妈妈,便几次三番上演同样的戏码,倩倩不止一次跟我哀嚎:“这孩子我是真的管不住了!”

然而,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她自己一次次妥协造成的。

不禁想起,曾在贴吧上看过的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宝妈在网上求助,儿子想让她给买个新手机,她没同意,孩子闹脾气就离家出走了。

而这已经不是她儿子第一次离家出走,前不久孩子逃学被训斥后,也离家出走了5个小时。

有网友在留言中,向这位宝妈提了灵魂一问:

“你儿子小时候爱哭吗?是不是一哭你就满足他?”

她的回复是这样的:

“他小时候就很难管,说一不二,家里没人能管住他,不允许就哭,有时候还在地上乱摔。

为了要玩具,我不给买,还把自己的额头磕出血。

后来,想着大了应该会懂事,结果现在才9岁,就学会了离家出走。

说实话,我心里特别害怕,怕他有一天拿死来威胁我……”

父母架不住孩子的哭闹,无限妥协,只会让孩子掌握了控制权。

孩子从中学到的是:只要我哭闹,我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任性,逐渐变成想治都治不了的“小霸王”,给孩子的将来,埋下无数难以掌控的隐患。

拒绝:“不行!赶紧给我!”

既然妥协不行,是不是要严厉拒绝?

朋友明令禁止8岁女儿丹丹接触电子产品,只有在她非常忙的时候,才会允许女儿看一会电视。

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妈妈的严厉,再也不轻易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前段时间,朋友发现女儿学会跟着同学撒谎,借着在同学家写作业的幌子去玩手机。

朋友很生气,责骂女儿不懂事,孩子哭着顶撞:

别的同学都可以玩,就我不可以!

反正我跟你说什么,你也不同意,我为什么要跟你说?

你不让我看电视玩手机,同学们说的东西我都不懂,他们都不跟我玩了!

同理,孩子不想写作业,想把剩下的半集动画片看完,可是被父母强制性拒绝。

于是,他写作业的时候也心心念念着动画片的情节,作业错了一大半。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

频繁对一个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处,会委屈甚至愤怒。

越是严厉拒绝,越容易产生“潘多拉效应”:会同时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策略:“给你两个选择”

一味的妥协和一味的拒绝都不可取,在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请求时,应该更讲究策略。

那么一味的妥协和一味的拒绝都不可取,在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请求时,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应对,才对孩子的成长最具有引导意义呢?

这时候,“温柔而坚定”的策略型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1.让孩子自己承担任性的后果

我儿子写作业的时候总是不认真,每次我催他写作业,他就说要看会儿电视再写,要吃点东西再写,总之就是不肯主动配合。

直到有一次,我想开了,破天荒地没有催着他完成作业。

于是,他意料之中的没有完成全部作业,第二天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

觉得丢脸的他大哭了一场,从此再也没有在写作业这件事儿上磨磨蹭蹭,讨价还价过。

孩子说“再玩一会儿”时,或许我们并不用对他们大吼大叫,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讲道理。

让他们尝尝自酿的苦果,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提供“有限选择”+注意转移

《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一书中曾提出一个“四叶草法则”,其中就有一个关于“有限选择”的概念。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让孩子有自我做主的机会。

把自主权和责任感同时归还给孩子,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

关于孩子玩手机停不下来,不肯按约定归还,原因有二:

一方面,孩子还小,对时间概念不是很清楚,不能在10分钟内停止玩耍;

另一方面,孩子知道大人没有时刻盯着,可以钻个空子耍赖或者讨价还价。

看似只是“能否让孩子多玩10分钟”这样的小事,但其实折射的是我们父母,在应对孩子讨价还价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同一件事的不同应对,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未来,孩子的命运和成就也会大不相同。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宝藏,只要方法得当,就绝对不会让父母失望。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guanxingbianmi.com/bmzl/8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