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白癜风 https://m-mip.39.net/pf/mip_4793246.html
序曲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说起“冷战”,大家想到的似乎都是疯狂的核武储备竞赛,炫目但烧钱的太空竞赛,柏林墙两边无数被迫分割的家庭,在古巴一触即发的核战争,亦或是 ,越南战争及苏联的阿富汗战争。而不知各位是否想过,这一切最开始是如何开始的呢?
二战结束,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都在庆祝战争的结束。然而另一场战争正在笼罩世界——冷战。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于年10月19日Tribune报纸上发表的专栏文章用“ColdWar”来描述在核战争笼罩下的世界。
那年,美国搭载核弹的轰炸机已经起飞战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已经存在,直到因为纳粹德国的威胁,盟国才结成了权宜的同盟。二战之后,虽然雅尔塔会议(YaltaConference)苏联与美国就势力划分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对于欧洲各国战后的安排并没有很好的达成协议。
斯大林希望形成“社会主义的包围圈”,在欧洲建立更多社会主义国家,而温斯顿·丘吉尔仍然担心大英帝国的势力及对于地中海的控制,使东欧国家成为自己与苏联的缓冲带。哈里·杜鲁门则怀疑前任富兰克林·罗斯福关于全球化和建立国际组织的设想,在经历年的伊朗危机之后,倾向于对苏联强硬。同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和平砥柱”(SinewsofPeace)演说,指出欧洲将形成两个受不同政治势力影响的部分。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已受到莫斯科日益加强的控制。
丘吉尔或许很难想到,他使用的这个词组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丘吉尔的一次演讲,彻底改变了后人看待那个时代的眼光和方式——那是一个剑拔弩张的世界、一个被撕裂的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长电报”横空出世,彻底拉开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序幕。
长电报
TheLongTelegramandtheContainment
年2月,美国财政部询问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为何苏联不支持新近成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任美国驻莫斯科代表团的副团长,乔治·凯南(GeorgeKennan),用一封长电报回复,解释其自己对于苏联政策和未来的理解,引出了著名的遏制战略(TheContainment),主张限制共产主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各个方面遏制苏联对外的扩张。
处理苏联外交,比对付诸如拿破仑和希特勒等侵略性格的领导人物,更容易也更困难。一方面,苏联对敌手的力量较为敏感,当觉得对方力量太强大时,会比较愿意在某些外交区块上做出让步,因此在权力的逻辑与语言方面更有理智。
《遏制与反遏制》
文章中认为,苏联的对外扩张的动力,来源于列宁对于资本主义的判断——“如果没有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不会自行灭亡。为了推翻摇摇欲坠的制度,一定要有来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最后推力。这种推动力被认为迟早是要到来的。”
意识形态不断推动着他们与外国进行斗争。同时,乔治·凯南认为,内部的改造是很难实施的“种种以苏维埃为名的独裁暴行,已经把这个虚构的东西深深地嵌死在苏维埃哲学之中,其结合力量,比单纯的意识形态还要更大。”
意识形态跟他们说:外面的世界充满敌意,他们有责任把国境以外的势力颠覆。
由他对于苏联政治的理解,他得出结论:苏联并不急于推翻其他国家的政权,而是不断蓄积力量,等待时机,瓦解其他国家。因此他给美国定下的对抗方针是:“美国对苏政策的主要特色是:长期有耐心,但坚定且保持警戒,以围堵俄国的扩张企图。但是要注意,这种政策并不是外表的装腔作势,它并不等于威胁、恫吓或摆出不必要的「骠悍」姿态。”
乔治·凯南,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
(曾经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时在办公室里用四个月发现了已经待在那里七年的苏联窃听器)
他不主张通过主动出击的手段来击垮苏联,他准确的指出,“虽然俄国整体而言敌视西方,但是它的实力弱,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颇大;它在政策上的变通性很大;苏联内在的缺陷很可能造成自身最后的衰败。”但这不代表这美国要守株待兔,美国对于苏联在境外的势力的影响将极大的影响苏联自己的决策;同样的美国的分裂与不稳定也将助长苏联及其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莫斯科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也将更大。这可以说是一个不主动但绝非被动,四面出击但不完全出击的主张。
长电报这封电报在一年后于年1月在外交杂志(ForeignAffairs)以署名为X先生的方式发表。文章助长了美国国内的反共情绪,同时奠定了美国之后对于苏联扩张主义反对为主的态度。美国战后遏制“赤化”的“杜鲁门主义”(TrumanDoctrine)被认为是对于遏制战略的一种实践,而他的理论基础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长电报的。
笔者通读译文,也对某些翻译模棱两可之处查看了原文。事实上,这封电报对于苏联政治及外交的分析多过应对苏联的方式,提到如何打击苏联时词语模棱两可,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来应对苏联。因此,将提出“遏制战略”这个名声仅归功于他是不行的。遏制战略更像是白宫高层官员基于长电报所提供的信息而制定的战略,而其直接明确的一个战略方针。但乔治·凯南在电报中对于苏联的解析无疑为美国战后的世界战略指引了方向。
对于长电报,国内早期学者多称其为“八千字电报”,而实际上只有字,报道的偏差来自于凯南某次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中的论述。故笔者均使用“长电报”(LongTelegram)称呼。
军事而非经济
实践中的遏制战略与凯南设想的偏差
首先要明确的是,尽管杜鲁门主义在大致上与遏制战略相像,但其遏制手段和遏制的范围均不同。
首先是遏制手段之差。凯南在文中只简单地提到在“共产主义侵略”的地方美国应使用“反击力”(Counter-focre),但这种“反击力”究竞指什么,凯南未说清楚。凯南原本的想法是在经济及政治层面进行遏制,通过外交手段阻止苏联的扩张。杜鲁门主义则主张对苏联进行军事上的遏制。
年3月18日,美国、英国及法国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sation),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这便是我们如今熟悉的北约。北约的签署是对苏联的警告,旨在表明西欧国家在苏联进行军事入侵时用足够的能力进行自卫。同时,北约使得美国能对苏联的重要城市,例如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进行原子弹轰炸。
北约旗帜
年,美国国家安全会议NSC-68号文件(NSC-68)将凯南的设想演绎成为了军事上的“遏制战略”。这份文件带来的军备扩张大幅提高了美国的军事预算,从年的每年亿美元增加到每年美元或亿美元,其也导致了氢弹的开发。
而一向主张采用经济措施而不是军事力量凯南批评美国的黩武政策。年就任国务卿的迪安·艾奇逊(DeanAchesen)则赞成用军事手段来实行遏制政策。凯南因此和他发生了矛盾。凯南认为,苏联的威胁并不在军事上,而在政治上。对付这一政治威胁的方法是帮助别国建立政治和经济上都能稳定的国家,这样就能遏制共产主义“侵略”。
遏制范围的扩大
《另类英特纳雄耐尔》
杜鲁门主义将凯南主张中仅限于一些地区的对抗变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对抗,从欧洲、日本、北美等重要工业地区扩大到了诸如世界的各个边缘角落——这也增强了美国「四面出击」的力度。凯南强烈批评美国政府向所有呈现出共产主义迹象的地区不加区别地提供援助。他认为这样的援助不仅在许多情况下是无效的,而且其势必浪费美国大量的资源。
美国记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在《冷战》中也指出杜鲁门主义没有对重要地区和边缘地区予以区别——一些国家和地区显然比另一些国家和地区更重要。
比起杜鲁门主义的全球援助与对抗,凯南旨在“均势遏制”,与苏联在主要冲突区域(如西欧)进行遏制从而获得有利局势。杜鲁门主义的“全球遏制”战略,最终促成了美军进军朝鲜与进军越南。杜鲁门受到年苏联研发出原子弹以及蒋校长败退台湾的影响,急于进行反击。事后证明,杜鲁门主义的全球遏制战略使得美国卷入朝鲜和越南等地区战争,升级了冷战的局势。
宣传阵线
结语
拉开冷战的帷幕
笔者私以为,杜鲁门主义借着遏制战略的名头,实际上夸大了对苏联的威胁。例如在面对希腊问题时,杜鲁门隐瞒了真相,使得国会批准了对于他们的援助。事实上,与希腊政府进行内战的希腊境内的民族解放战线虽然受到希腊共产党的支持,但是与苏联直接的关系并不大,危机后真正的「赤化」可能性也存疑。
虽然南斯拉夫共产党在铁托元帅的领导下大力支持希腊民族解放战线,并希望在战后组成一个国家,但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斯大林也不希望再出现像南斯拉夫一样的国家了。杜鲁门滥用“多米诺骨牌效应”来渲染希腊问题,夸大其威胁。杜鲁门的打算其实是将希腊作为控制地中海地区的基地,同时在年伊朗危机之后,保证中东原油运输的通道,此时,中东亲美,控希腊以保石油不必要。
尽管对希腊的控制不可说是与遏制苏联毫不相关,甚至长远来说还是有益处的,但实际上,如果坐山观虎斗,美国的利益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杜鲁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体现了他面对共产主义扩张这个议题时过度敏感,甚或焦虑。杜鲁门主义过度简单化了与苏联的对抗,将世界划分成了非黑即白的两部分。
总结而言,长电报指导了美国初期对于苏联冷战的战略制定,吹响了美国反共的号角。而其中产生的遏制战略,也成为美国冷战策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美国冷战的行动都围绕着这一战略展开。就是这样一份电报,为美国未来将近50年的外交策略打下了基石。
世外中学历史社
撰文:陶晟恺
排版:陈泽方
责任编辑:历史社全体社员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