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外感六淫之邪及人体阴阳、气血、脏腑、情志失调等均可引起便秘。
1.病因
中医学认为伤寒、温病等均可引起便秘。伤寒、温病过程中,由于表邪未及时清解,可化热入里,邪热不得外达,而热结肠胃,最终引起大便干结;伤寒表邪未解,寒邪入里,加之服用寒凉药物,可引起寒邪滞留肠胃,最终导致大便秘结不通;伤寒、温病过程中,表邪未解,而里热内盛也可引起便秘;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及酗酒、运动过少等不科学的饮食生活习惯,易造成胃肠道蠕动功能减退或湿热积聚肠胃,壅塞不通,可引起便秘。
患病日久,耗伤元气,形体虚弱,可导致排便无力形成虚秘;情志不遂,心情不快,可使气机郁结不畅,导致大便秘涩不行,形成气秘(郁秘);素体火盛,或邪热灼伤,或体内津液不足,脾燥肠干,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形成燥秘(中医学称之为“脾约证”);老年人元阳不足,阳气温煦无力,津液不能四布,可形成冷秘。产后由于血虚、津液亏损等原因,不能濡润肠道,导致便秘,如《金匮要略》说:“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2.病机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明确指出大肠是大便暂时储存及排出的器官。大肠要发挥正常的排便功能必须具备2个条件。
(1)大肠阳气的温煦和阴血的濡养作用:只有当大肠阳气和阴血充足,协调平衡才能发挥正常的排便作用,阳气亏损和阴血津液不足等均会造成便秘。大肠的功能又与肾的关系密切。“肾司二便,为水火阴阳之脏,肾中阴阳能温阳、资补大肠的阳气和阴血”,此亦即景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血,非此不能滋”之谓。所以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或房事过度等可损伤肾气,则大肠失养,便秘难排。
(2)大肠的气机调畅机制:大肠乃六腑之一,泄而不藏也,故气机调畅亦是排泄糟粕的条件之一。而大肠气机的调畅又涉及肝、脾、胃、肺四脏。肝主疏泄,可调畅全身气机。肝气条达则大肠传导、排便功能正常;若肝气郁滞,则大肠传导失司,大便秘结;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反之,大肠传导功能亦有助于肺气之正常宣肃;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大肠与胃同属阳明,大肠的传导功能实乃胃降浊功能的延伸。而胃的降浊又与脾的升清功能密切相关,亦即大肠传导功能有赖于脾之升清功能,故脾胃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
总之,正常大肠功能的发挥,依赖肾中阴阳的温煦和滋养;又有赖于脾、胃、肝、肺诸脏的气机调畅。因此,外感邪气、肺失宣肃、饮食劳倦、脾胃受损、情志失调及肝郁气滞、房室太过、肾气亏虚等均可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导致便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